关于康德的责任优先性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hu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何责任,什么是责任,怎样履行责任以及责任的价值如何,这些都是康德所要回答的。康德从道德责任与自由交互论的论证中,一方面人越多的履行责任,人就越自由;另一方面人也需为其人格性上的优点和卓越性承担责任,因此责任是无法逃避的。随着共同的善的陨落,人伦共同体的退隐,道德日益世俗化,康德面临的道德困境是:在陌生人之间以资本为基础的公共生活的交往中何为有道德价值的行为。伦理学的研究视域也由从德性向规范转换,从对行为者的关注转向对行为的关注,康德从对传统伦理学的理解和批判中确立了责任的优先性地位,康德不再是从德性中确立正当行为的内在机制,而是从实践法则中确立正当行为的内在机制。
  实践法则中的正当行为,尊重是义务的主观条件,实践法则是义务的客观条件,只有出于义务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强调行为的意向上就有着对道德的直接的主动的关切。责任优先性的道德价值所注重的是自己对自身责任的道德价值,自己对他者责任的道德价值。这对于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是有益的,也对于解释时下的道德冷漠的现象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因此把责任地位的提高虽然始于康德,但不止于康德,道德责任问题必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所在。对康德责任地位的探讨,是通过以下三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无法逃避的责任中,是想说明缘何责任,为什么要履行责任。从责任与自由的交互论的论证中得出每个人都必须履行责任,都面临着责任问题。因此就引出第二部分的问题:考虑把责任放在什么样的地位。
  第二部分是从德性中的正当行为与实践法则中的正当行为的分野中去回答责任是什么和怎样履行责任的问题,指出康德以“应该”为中心,强调责任的优先性地位,这是康德时代的道德困境所要求的。
  第三部分是讨论责任究竟意味着什么,历来康德的责任观被批评为:康德忽略了完整的自我,强调理性的自我。因此第三部分讨论责任优先性的道德价值,对自我的道德价值,对他人的道德价值,履行对自身的道德责任和对他者的责任是为了促进自我的完善和他人的幸福。
其他文献
俄罗斯宗教哲学家别尔嘉耶夫一生关注的哲学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自由,另一个是精神。可以这么说,自由与精神之间的关联,是别尔嘉耶夫哲学思想的主线。而自由与精神之间的关联,在别尔嘉耶夫关于宗教启示的思想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宗教启示也是别尔嘉耶夫晚年最为关注的问题。正是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之中,别尔嘉耶夫哲学思想的深度得到了最终的呈现。所以说,研究别尔嘉耶夫宗教启示思想,对完整深刻地理解别尔嘉耶夫的哲学思想有着
学位
北京地安门外火神庙曾作为一个敕建道观,将清皇室和大众宗教连接了起来。它在民国时期经历的变迁必然会烙上时代的印记,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道教在这一剧变时期的应对和发展方式。本文试图以晚清民国为时间限制来考察一个宗教场所的变迁及它所承载的交往关系和活动。  作者选取地安门敕建火德真君庙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与之相关的档案资料和口述史材料,着重考察晚清民国时期该庙的人事和相关活动,首先,论文分析了火神庙铺保
学位
水陆法会是佛教中最盛大隆重的法会。历经宋代迄于明清以来的增益修订,逐步完整了仪轨内容并且流传至今。本文主要是探讨其最后送圣烧西方船的仪轨源流,并说明隐含于仪轨发展背后佛道仪轨融合、嫁接的脉络关系。  本文通过仪轨版本内容的比对,确认法会最后送圣时用以象征皈向弥陀净土的烧西方船仪式,是到了民国时期才正式被纳到水陆仪轨之中。探究此一仪式产生的可能性,应该与民间传统习俗的瘟神信仰以及宋代以后道教里的送瘟
学位
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动向使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重要思想源泉。研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可以深入理解马克思对社会现实和发展规律的思考,可以明晰马克思对人的解放道路的探索,可以透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也可以找到研究当代市民社会的理论路向。  第一章从总体上梳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这个基本概念的规定,主
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生存焦虑,但是目前我国关于焦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病理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哲学中并不多见。为此,本文要回到焦虑诞生的哲学母体中,从哲学的角度去反思它,并力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下,从现代性的维度构建一种新的焦虑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出自己的建议。  本文导论部分通过分析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提出生存焦虑问题,说明生存焦虑已经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普遍状态。同时对目前我
学位
马克思的全部思想都是从对人的存在状态的关注开始的,对人人的存在状态的反思和研究也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强调要在现实的人所处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人的本质,这句话也同时点出了,每个感性的个人首先都是其特定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人的本质总是由他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每个现实的个人都是“
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以人的解放为旨归的。自由时间是连结他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规律与人的解放理论的桥梁。关于自由时间的含义,存在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自由时间具有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且,自由时间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它是阶级对立的矛盾产物。  马克思对自由时间的论述主要是通过对异化劳动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来进行的。本文指出,劳动是人积极存在的尺
分工虽然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就已经产生,但它又是历久弥新的话题,并且分工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都有其不同的内容和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分工不仅仅是经济学中的范畴,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哲学意义的范畴。由于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分工一直以来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之一。在分工的思想史上,虽然有众多的思想家对其进行过深
处在一个道德焦虑的时代,人们对道德存在着一种非理性的期待。在种种"见义勇为"的现象中,这种道德焦虑与非理性的体现尤为明显。在社会对见义勇为的种种赞美和褒奖中,承载了许多不可承受之重。勇者是血气之勇还是义理之勇,为者是见义勇为还是见义莽为,辨析这其中微妙的差别,需要引入对见义勇为"度"的分析。这种"度"的分析,不仅仅是为了理性地看待见义勇为,破除不合理的期待,更是要优化的实践理智,避免行动中的"失当
学位
本文主要是以美德伦理、义务伦理、公民伦理为基础,把制度伦理、责任伦理、权利伦理作为手段和规范,以社会正义论为落脚点,依据自由与责任、公平与正义、权利与义务、自律与他律等概念,并且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对造成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展开分析,确立了两个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关于道德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措施。  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道德冷漠是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它对道德个体间的影响表现为相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