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与新生——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情感审美与影视改编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16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当代家族文学的层出不穷有着深厚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基础。由“己”推出的网状格局强调伦理纲常、尊卑有序,而大家族作为历史(国家)的缩影,不仅能透过其兴衰体现人世的功过成败、悲欢离合;更能投射历史的演变进程,它是民族、国家、个人三史的交汇点与具象,关于家族文学心理及审美层面的内部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感悟家族所蕴含的怀旧及悲剧意义;而作为表现文本的另一种形式——影视,正凭借其独特的视觉优势为家族文学赋予新的美学价值。在互动而非对抗的改编过程中,文本也将附带更多的意义进入到“第二次创作”的过程中,同时,我们应将家族文学的改编放在当下中国大众文化这一外部的文化场域中去考量。  本篇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重点对本文研究对象“家族文学(主要指小说创作)的改编”进行意义上的界定,并以此为基点,制成包括作者、导演、改编形式等在内的表格,有利于论文写作中文本的列举及阐释。同时,对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进行概括分析。  正文部分由三章组成。前两章属于家族小说的内部研究,其中第一章主要侧重心理层面的论述,分析不同历史语境下对家族的批判及其怀旧意义,引出“怀旧”这一概念对于人类个体及群体的联系性、同一性、发展性的认同关系,同时,借鉴巴赫金提出的“时空结”的意象,将家族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怀旧载体提炼出来,如宅院、后花园、井、祠堂,展现它所寄托的关于逝去家族的情感与诉求。  第二章侧重审美层面——悲剧性的分析,在中国柔性悲剧意识这一文化背景下展开对于家族小说悲剧观的论述。以历史线索为脉络进行梳理,分析这种由“刚”到“柔”的悲剧观的演变及其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烙印。相对于西方悲剧中主人公地位的显赫、血统的高贵、行动的崇高及激烈,在家族小说中,悲剧的主人公不乏身份高贵的商贾巨富,但更多的是平凡的民众,他们往往是悲剧的被动承受者,是被命运所胁迫而不得以进行反抗的。  第三章属于家族小说的外部研究,将家族小说的影视改编放在大众文化这一文化场域中:作品从书架走向荧屏,不仅是影视人经济生产的考虑,同时也是作品获得新生、走向更多受众的明智之举,并分析这一再创造过程对于原文本的增添与删减。
其他文献
和平是时代的主题。兴起于二战之后的国际和平学,一直专注于人类的和平事业,并逐渐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传统儒学并没有明确探讨“和平”,但却有大量相关的论述,对于今天构建中国
第一次出车,北风挟着雪花扑打在我肥大的军装上,寒冷被心头那股神圣的绿色暖流融化了。 遥望星空,纷飞的思绪从我的心港驶出。 我小时候,看的第一部战争片就是《闪闪的红星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有些驾驶员习惯在柴油机启动后及在熄火前猛轰几脚油门.猛轰油门后会产生以下的六点害处:
《华伦夫人之职业》是20世纪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名剧,由潘家洵翻译,载于《新潮》1919年第2卷第1号。“文明戏”演员汪优游痛感“文明戏”的衰落,受“五四”知识分子改良戏剧的感
孔子是儒家修身思想的首创者,其后的儒家学派不仅继承了这一思想,而且对这一理论体系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补充与完善。儒家经典文献中,如《大学》就明确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
在现代话剧中,很少有剧本的内容不涉及家庭,而剧本创作主题却未必都以家庭为主。因此,本文将家庭题材话剧的取材范围限定在场景设定在家里,以反映家庭生活、展开家庭成员之间的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