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并列构式源起于一种修辞格,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用来突出作者写作特征的手段。Quirk et al.(1985, pp.978-979)划分了两类似是而非的并列结构,并称之为“PSEUDO-COORDINATION”(假并列)。由于假并列构式与“重言法”修辞格有许多重合的部分,所以前期对假并列构式的研究大多是在“重言法”的范围内,从修辞学、传统语法和语义学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鲜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该构式单独进行研究分析。因此为本文留下了研究空间。本文拟将构式中的压制模型与认知语法自主—依存模型整合为“CAD模型”,并以其作为理论框架分析假并列构式的认知机制及其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并探讨该构式的翻译问题。基于整合的“CAD模型”,本文拟对假并列构式作定性分析。本文第一章介绍了该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章首先界定了假并列构式的概念,然后回顾了国内外前人对该类构式所做出的研究以及存在的不足;第三章先后分别介绍了“CAD模型”的理论基础,以及进行理论整合的理据,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出了“CAD”一般整合模型;第四章将假并列构式分为三类:“N1and N2”构式、“A1and A2”构式和“V1and V2”构式,并运用新整合的“CAD模型”去分析从已发表的论文、网络和部分文学作品中收集到的49个语例,探讨了假并列构式的理解机制,一般特征以及翻译问题;第五章主要讨论了该研究的贡献、意义以及存在的不足。通过研究,本文发现:1)从理论上来说,相比于单独的压制模型或者自主—依存模型,“CAD模型”能够同时解释假并列构式在语义整合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和该类构式中前后项联结的根本动因。2)在“N1and N2”构式和“A1and A2”构式之中,前项和后项在一定情况下都可能是依存项,用来修饰自主项。然而,在通常情况下N2修饰N1,A1修饰A2。至于“V1and V2”构式,根据“CAD模型”分析,V1总是修饰V2。并且,在基于“CAD模型”对假并列构式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本文还发现该构式中的压制力存在等级区别。在构式义的主导作用下,自主成分可能只迫使依存成分的意义改变而不改变形式,也可能迫使依存成分既改变意义又改变形式,甚至迫使依存成分被压制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词项。3)本文对假并列构式一般特征和翻译问题的分析,使得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尽可能地还原该构式的特点,为该构式的实际使用和教学提供依据。本文是基于定性研究法的分析,所选取的语例都是较具有代表性的,但还缺乏多样性;由于本文的整合理论——“CAD模型”是基于作者的主观见解,还存在一些主观性,还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