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脱土层间化合物在聚合物中的阻燃作用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ztcld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脱土(MMT)凭借其优良的片层阻隔和层间离子可交换等特性,被普遍应用于纳米阻燃和有机吸附等方面。但其在聚合物阻燃中的效果不佳,与聚合物界面的相容性也有待提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本文利用过渡金属化合物的高效催化成炭、蒙脱土优良的片层阻隔作用,设计制备一系列的蒙脱土层间化合物。为了增强与聚合物体系的相容性,提高体系的成炭性,选用天然壳聚糖和环糊精作为成炭剂和改性剂,制备有机改性蒙脱土层间化合物,研究其在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阻燃作用,进而推断其阻燃机理。通过水热合成法得到蒙脱土层间钴化合物(Co-MMT),选用酸化壳聚糖(CTS)对其进行改性;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聚丙烯/膨胀型阻燃剂/壳聚糖改性蒙脱土层间钴化合物(PP/IFR/CTS-Co-OMT)纳米复合材料。Co-OMT在体系中能显著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燃烧性能:添加4 wt%CTS-Co-OMT的复合材料阻燃性能最佳,其氧指数(LOI)达到32.1,并能达到垂直燃烧(UL-94)的V-0级别。这主要归因于钴化合物的优异催化成炭作用及蒙脱土独特的物理阻隔作用,形成致密炭层抑制了热量和挥发性气体的扩散。利用β-环糊精(β-CD)“内腔疏水、外壁亲水”的特点,设计制备出β-CD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二者包合物(β-CD-CTAB),用以改性蒙脱土层间镍化合物(Ni-MMT),得到有机改性β-CD-CTAB-Ni-OMT;制备EP/β-CD-CTAB-Ni-OMT纳米复合材料。添加5 wt%β-CD-CTAB-Ni-OMT的复合材料,与纯环氧树脂(EP)相比,其成炭量提高了21%,LOI值提高了10%,热释放总量降低了7.7%。一方面是由于蒙脱土片层的阻隔作用,达到了延缓易燃气体挥发和氧气扩散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因为镍化合物具有催化β-CD和EP的降解成炭作用,致密炭层可阻止聚合物进一步分解,进而提高复合材料阻燃性能。为了进一步提高阻燃效果,设计合成磷酸化壳聚糖(PCTS),用于改性蒙脱土层间铁化合物(Fe-MMT);制备环氧树脂/磷酸化壳聚糖改性蒙脱土层间铁化合物(EP/PCTS-Fe-OMT)纳米复合材料。结果显示,添加5 wt%PCTS-Fe-OMT的复合材料的总热释放量和总烟释放量,与纯EP相比,分别降低了17%和11%。PCTS-Fe-OMT在聚合物中的阻燃机理一方面是蒙脱土的物理阻隔作用,其次为铁化合物催化PCTS和EP形成紧凑坚固的含磷炭层,抑制火焰与聚合物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PCTS在燃烧时可氧化分解产生的PO·或HPO·等游离基,可在气相中捕获活性H·游离基或OH·游离基,延迟聚合物降解,从而达到阻止燃烧的目的。
其他文献
壳聚糖(Chitosan,CS)是一种带正电荷、天然的生物可降解多糖,具有无毒、抗菌、抗氧化、增强凝胶、羟吸附性、抗肿瘤、无致突变效应等特征,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食品、化
本文阐述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基本观念,分析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在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以及家庭结构方面的状况与变化,试图论证学校的变革是对家庭及更广泛的社会变迁所作出的
英语的虚拟语气是中国二语学习者的薄弱项目,通过对虚拟语气的概念、虚拟语气的形式及其语用功能的研究,试图使学习者全面掌握虚拟语气。
敦煌P.T.1287号《吐蕃赞普传记》第5、8节载有两组松赞干布时期的盟歌,是涉关吐蕃王朝前期政治文化的重要文献。综观以往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有学者对其内涵和功能作过细致的解
脂肪酸的过量摄入会引发一些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适量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包括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s,ALA)、花生四烯酸(ara
芍陂是我国古代最古老的一项大型农田水利工程,目前对于该工程创建的年代、由谁主持创建等问题,学界还存有分歧。本文从孙叔敖任楚令尹的时间、楚国东扩的史实,楚庄王时期前
作为国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原料,磷资源日益减少,在自然界中短期无法再生,而在污水中却含有大量的磷,并随着污水的排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如果采用适当的方法将磷从污水中回收
通信系统的快速发展对天线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向图可重构天线是天线家族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用十分广泛。文中利用HFSS软件对方向图可重构的平面准八木天线进行了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加强对党忠诚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见贤思齐,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共产党员有两种生命,一种是自然生命
报纸
对于驾驶员而言,心理因素与安全行车有着重要的关系,如果驾驶员心理不稳定或者心理急躁,那么在驾车过程中容易忽视道路上的不安全因素,进而造成行车事故。因此,驾驶员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