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尽管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帕斯卡尔·卡萨诺并非一个文学理论家,但是她曾以《文学世界共和国》一书在西方学界产生重大影响,并在世界文学关系研究者中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关于世界文学论题的大讨论。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对于卡萨诺瓦的关注基本集中在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领域,其学术思想大多以引文的形式散见于各类关于翻译文学研究的论文中。总体而言,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专门的针对性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就现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帕斯卡尔·卡萨诺并非一个文学理论家,但是她曾以《文学世界共和国》一书在西方学界产生重大影响,并在世界文学关系研究者中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关于世界文学论题的大讨论。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对于卡萨诺瓦的关注基本集中在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领域,其学术思想大多以引文的形式散见于各类关于翻译文学研究的论文中。总体而言,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专门的针对性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就现有可掌握的研究状况来看,对卡萨诺瓦世界文学构想的看法褒贬不一,赞成她的人基本上观点一致,但是对其观点抱以质疑的人则各各不同,按照立场来划分的话,大体可分为欧洲及欧洲以外两个阵营。欧洲学者大多质疑其所表达的法国文学对于其它欧洲各国文学发展的优势地位;而欧洲以外的学者则几乎无一例外地指责它是一种欧洲中心论论调。然而,二者虽各有所指,但细究之下大有各为其主之嫌,与卡萨诺瓦一样秉持了一种基于民族主义的、排他的视角主义的立场。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部分但绝不是极为少数的为“小民族文学”发声的学者对卡萨诺瓦的世界文学思想采取了一种暧昧的态度。诚然,卡萨诺瓦的某些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些权宜,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不仅如此,甚至还有可能落入她的圈套,间接承认了其中心-边缘文学优劣论的论调,尽管这并非一定是她主观本意(按照她的话来说)。有鉴于此,本论文拟就卡萨诺瓦的世界文学构想背后的逻辑运作进行推演,力图揭露其社会学研究写作模式的做法无非是打造一种客观主义的逻辑演绎,其实质仍是一种经由精心包裹、巧妙伪装的、排他的民族主义演变而来的某种原有西方逻辑的重申。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正文分为四个章节。导论部分主要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卡萨诺瓦生平并就其四部学术著作的主要内容进行普及性介绍;第二部分对“世界文学”的概念进行了追本溯源;第三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围绕卡萨诺瓦的世界文学思想而展开探讨的研究现状;第四部分指出当前关于卡萨诺瓦世界文学思想研究中的不足,并进而提出该课题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由此奠定该论文的基本框架,也即导论构成性内容的最后部分。第一章论证了卡萨诺瓦文学民族主义思想如何演变成一种排他主义的文学民族主义观。在其世界文学构想中,文学民族主义这一概念扮演着奠基性的角色。具体说来,这种排他主义是由卡萨诺瓦论述民族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所采取的方式、以及她对文学作品的外译和译入实践的态度所决定的。第二章,剖析了卡萨诺瓦所秉持的文学民族主义观如何步步为营,通过充分调动经济、现代性、以及文学自主这三个所谓中立性概念谋求建立一种客观主义的文学发展的普世范式,本文经过分析指出,这种逻辑运作模式不外乎是旧有西方逻辑的一种变相重申。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卡萨诺瓦的世界文学空间中心-边缘思想,指出其本质上乃是将世界文学空间设想成一个文学场域,场域内呈现出文学区分的两极态势。边缘一极与中心一极在美学上首先是依附和被依附的关系,其次才是竞争关系,而通常被认为是发端于中心的文学现代性则充当了衡量美学价值的准绳。第四章则通过论证世界文学空间多元文学中心并存,以及由来已久的文学解释冲突,从根源上否定了卡萨诺瓦以普世之名强调的中心与边缘文学的优劣论的理论基础。如此,本文进而指出,各民族文学接下来所面临的任务是抓紧建设自己的文学话语体系,培育必要且有益于文学发展的文学制度。结论部分简要概括了本论文的主要论点,对卡萨诺瓦世界文学构想中逻辑运作的问题进行总结,重申了所谓小民族文学的未来发展方案。总之,卡萨诺瓦在表述其世界文学思想时,借助社会学研究常用的描述性手段,充分调动了经济、现代性以及文学自主等中立性概念打造了一种看似客观主义的逻辑演绎,其目的无非是重申西方对东方的优势,但是如同她的论证逻辑,这种文学优劣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世界文学的空间是一个文学的多元中心的空间,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那种卡萨诺瓦所呈现出来的文学区分的现象,说到底还是因为文学以及与其相关术语的阐释权并没有为所谓小民族文学所掌握。由此看来,小民族文学发展的解决方案仍然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上,也就是说,在于加紧建设他们自己的文学话语体系,以及培育他们自己的文学制度。
其他文献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人们才开始认识到,作为社会个体应享有平等、自由以及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这从当时各国开展的各种“人权运动”中可见一斑。在私法领域,作为民事基本权利的人格权一直是各国立法者的关注焦点。人格权不仅是民事主体获得人格独立、维护人格尊严的保障,也是民事主体享有和实现财产权等其他权利的前提。受人格权法定主义影响,各国对人格权的范围给予了宽窄不一的划定。这就导致各国对同一种人格利益形成了完
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源泉。现阶段,中国政府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因此将营商环境纳入影响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中,能够从更全面视角阐释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也是当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本文研究拓展营商环境、技术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文献;充实和完善营商环境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理论体系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在环境中的富集和传播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威胁,填埋渗滤液作为ARGs的重要储存库和环境污染源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填埋渗滤液也是金属纳米颗粒、纳米塑料和微塑料(纳米/微塑料)的重要的“汇”。近年来,金属纳米颗粒和微塑料已被发现与抗生素抗性风险紧密相关。然而,在填埋体系中金属纳米颗粒和纳米/微塑料与ARGs共存对ARGs的影响尚未可知。因此,本论文通过采集填埋场实际渗滤液,
国防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系统历来是国家最尖端科技力量的重要体现,国防科技创新作为直接服务于武器研发和制造的创新活动,对捍卫国家安全和保障国家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国防科技创新具备对抗性、前沿性、先导性等显著特征,随着中美竞争的愈加激烈与新兴技术的日益兴起,中国针对先进武器系统开发和应用的竞赛也在加速进行,而现代战争特征和威慑力的改变也对国防科技创新活动的速度和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产业层面切入国
开采煤层气(瓦斯)可以缓解天然气短缺、预防煤与瓦斯灾害发生,保障煤炭安全高效回采。水力压裂技术作为开采煤层气的主要方法已被广泛使用,尤其是作者所在研究团队提出的煤矿井下割缝复合压裂技术在重庆松藻等煤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透效果。但目前该技术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维地应力下无弱面煤层的水压裂缝的起裂扩展,没有充分考虑复杂地应力下多弱面煤层钻孔形态易变性和起裂破坏模式多样性的特点,以及割缝孔间应力干
微电网是最有效的分散式能源系统,是智能电网的实现形式之一,它不仅可以利用绿色可再生能源发电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通过备用容量等辅助服务提高电网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以及满足传统电网无法顾及的非均衡增长的能源需求。微电网稀释了传统大电网的垄断,在电力市场中引入了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微电网采用合作模式开发,根据“不完全合约”理论,任何貌似完美的合作都存在合作伙伴背叛的“陷阱”,再加上微电网资产专用性高,项
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是我国践行现代化国家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能否实现持久高效的发展关系到乡村全面振兴的成败。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区域文化等多元文化最直观的呈现,其作为乡村的一类有形文化载体表达了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重发展诉求;其快速、高质的发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振兴大有裨益。然而,快速城镇化发展让民族地区面临诸多问题,如人口外流带来文化断裂、价值观失落、乡村衰退等,一系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项兜底的制度安排,在保障困难民众基本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低保标准作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关键环节,据低保制度的现行规定,城乡低保标准由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社会救助事业发展实际和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和调整低保标准。由于各地区及地区内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这导致了低保标准在地区和城乡之间存在差异性,而社会救助水平较大的区域差异会危及救助体系的长远发展。这不禁引发思考,我国低
市场价格机制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核心机制,市场定价效率是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复杂的市场交易中,交易双方受制于有限的知识和信息,难以对交易标的进行合理定价,从而产生了对专业资产评估服务的需求。在中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制中,资产评估起源于国有资产产权交易,承担着保护国有资产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职能。近30年来,中国不断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资产评估行业随之蓬勃
不等高约束的山地建筑结构在山区城镇建设中不可避免且大量存在。掉层RC框架结构作为常用的典型山地建筑结构,其在近年山区城镇大地震中均出现了严重倒塌震害,震害分析和相关研究表明掉层框架地震倒塌模式与平地框架相比存在显著差别,地震倒塌风险高于平地规则框架。现行规范控制措施对掉层框架结构的抗地震倒塌性能控制效果有待校核,不同布置的掉层框架地震损伤演化及内力重分布规律还认识不足。理清掉层框架的地震倒塌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