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市镇分布与变迁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mlove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市镇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促使当时本区市镇分布与变迁也有新变化。研究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市镇分布与变迁,不仅有助于了解当时本区的市镇分布与变迁状况,也有助于加深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认识,而且对今天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和为今天乡村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唐代共有94个市镇,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的成都府、邛、嘉、汉州等4府州;唐后期四川盆地市镇,扩展到地处于嘉陵江流域的利、阆、果、渝、遂、合等6州;盆东平行岭谷也开始有镇的出现;两宋时期四川盆地共有市镇895个,其中增幅最大者是盆东平行岭谷,其次是盆中丘陵,再次是川西平原,最后是盆地边缘地带;本区市镇多布局于岷江、嘉陵江、渠江流域等江河沿岸和交通要道,并分散于盆地内与盆地边缘,具有大集中和小分散相结合的分布格局,呈现出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分布中心增多的特点。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市镇变迁总体表现为:数量上,唐宋之间市镇数量增长速度快,两宋间市镇数量增长速度相对放缓。密度上,唐至北宋再到南宋,无论是州级市镇还是县级市镇的密度均呈增加趋势,然唐至北宋市镇密度的增加幅度总体大于北宋至南宋市镇密度的增加幅度。四川盆地各区域市镇变迁趋势为:唐至北宋,市镇数量增幅最大者是盆中丘陵区,其次是川西平原区,再次是盆东平行岭谷区,最后是盆地边缘地带;市镇密度增幅最大者是盆中丘陵区,其次是盆东平行岭谷区,再次是盆地边缘地带,最后是川西平原区。北宋至南宋,市镇数量增幅最大者是盆中丘陵区,其次是盆东平行岭谷区,再次是川西平原区,最后是盆地边缘地带;市镇密度增幅最大者是盆东平行岭谷区,其次是盆中丘陵区,再次是川西平原区,最后是盆地边缘地带。总体而言,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内部之川西平原、盆中丘陵、盆东平行岭谷、盆地边缘地带4区,无论是市镇数量,还是市镇密度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市镇的分布变迁主要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对不同类型市镇的产生影响颇大,致使川西平原和盆中丘陵区成为生产型(粮食生产)市镇和资源型市镇的密集分布区;而水陆交通条件的影响,则导致本区市镇形成沿江河沿岸和在交通要道密集分布之格局。地区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的兴盛和宗教活动的频繁等,均对当时本区市镇的分布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他文献
管制经济学通常包括经济性管制、社会性管制和反托拉斯管制三大部分。其中经济性管制研究的是自然垄断领域和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领域,后者典型的表现形式如金融业。一般的管
钢琴音乐作为电影艺术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和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从最初的默声电影发展到如今的形态,钢琴音乐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主要从侧面烘
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为后世留下了两部相对完整的诗篇——《神谱》和《劳作与时日》。表面看来,两个文本散乱无章,且存在着许多矛盾。然而,隐晦玄妙的叙述背后却另有深意。贯
抗战时期重庆的漫画运动是大后方抗战漫画运动的主体和中坚,是中华民族抗日救亡斗争文艺阵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这一特殊时期、特定地域,具有特定政治意义、内容指向和
目的了解柳州市社区居民慢性病危险因素流行水平,为控制慢性病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一个街道办的某社区作为调查点用KISH表确定每户一名年满15周岁以上居民共862人作为调查
就业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能否适应所从事的职业、能否在职业中得到可持续发展,与他在学校中所形成的从业素质息息相关。本文论述了高职学生
近现代以来,日本海洋经济发展经历了由被迫发展到主动实践、再到停滞调整的过程,日本政府不断强化对海洋的持续开发,尤其是明治维新之后,在特殊的资源禀赋结构和国家对外扩张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诱因,是促使学习者持续努力的力量源泉。本文对五所新疆高职院校205名二年级学生,以问卷调查和"
<正>《神农本草经》记载:"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中药学》中说,甘草"药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
目的通过研究理清思政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促进二者在各要素、各环节的有机融合,从而对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找出思政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