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市镇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促使当时本区市镇分布与变迁也有新变化。研究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市镇分布与变迁,不仅有助于了解当时本区的市镇分布与变迁状况,也有助于加深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认识,而且对今天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和为今天乡村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唐代共有94个市镇,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的成都府、邛、嘉、汉州等4府州;唐后期四川盆地市镇,扩展到地处于嘉陵江流域的利、阆、果、渝、遂、合等6州;盆东平行岭谷也开始有镇的出现;两宋时期四川盆地共有市镇895个,其中增幅最大者是盆东平行岭谷,其次是盆中丘陵,再次是川西平原,最后是盆地边缘地带;本区市镇多布局于岷江、嘉陵江、渠江流域等江河沿岸和交通要道,并分散于盆地内与盆地边缘,具有大集中和小分散相结合的分布格局,呈现出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分布中心增多的特点。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市镇变迁总体表现为:数量上,唐宋之间市镇数量增长速度快,两宋间市镇数量增长速度相对放缓。密度上,唐至北宋再到南宋,无论是州级市镇还是县级市镇的密度均呈增加趋势,然唐至北宋市镇密度的增加幅度总体大于北宋至南宋市镇密度的增加幅度。四川盆地各区域市镇变迁趋势为:唐至北宋,市镇数量增幅最大者是盆中丘陵区,其次是川西平原区,再次是盆东平行岭谷区,最后是盆地边缘地带;市镇密度增幅最大者是盆中丘陵区,其次是盆东平行岭谷区,再次是盆地边缘地带,最后是川西平原区。北宋至南宋,市镇数量增幅最大者是盆中丘陵区,其次是盆东平行岭谷区,再次是川西平原区,最后是盆地边缘地带;市镇密度增幅最大者是盆东平行岭谷区,其次是盆中丘陵区,再次是川西平原区,最后是盆地边缘地带。总体而言,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内部之川西平原、盆中丘陵、盆东平行岭谷、盆地边缘地带4区,无论是市镇数量,还是市镇密度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市镇的分布变迁主要受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对不同类型市镇的产生影响颇大,致使川西平原和盆中丘陵区成为生产型(粮食生产)市镇和资源型市镇的密集分布区;而水陆交通条件的影响,则导致本区市镇形成沿江河沿岸和在交通要道密集分布之格局。地区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的兴盛和宗教活动的频繁等,均对当时本区市镇的分布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