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和巢湖流域农田土壤磷形态及吸附特征对比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tch_deam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磷既是作物生长的营养因子,又是水体中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农田土壤中的磷通过地表径流迁移输送,成为加剧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本文选取污染严重的太湖和巢湖流域为研究对象,采集农田表层(0~20cm)土壤样品25个,测定其pH、粒度、有机质和TP含量。采用Hedley连续提取法,分析了农田土壤弱吸附态磷(WA-P)、潜在活性无机磷(PA-Pi)、潜在活性有机磷(PA-P。)、铁铝结合态无机磷(Fe/Al-Pi)、铁铝结合态有机磷(Fe/Al-Po)、钙结合态磷(Ca-P)和残渣态磷(R-P)的分布特征。通过等温吸附实验,获取了农田土壤磷吸附过程的关键参数。同时,结合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探究了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磷形态及释放风险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太湖和巢湖流域农田表层土壤TP含量空间异质性较大,总体上太湖流域土壤TP含量更高。(2)太湖和巢湖流域农田土壤四种无机磷形态含量排序一致,钙结合态磷Ca-P含量占比最大,显著高于其它形态。铁铝结合态磷Fe/Al-Pi次之,潜在活性磷PA-Pi排第三,弱吸附态WA-P占比最小。太湖流域PA-Po含量与PA-Pi相差不大,Fe/Al-Po不足Fe/Al-Pi的三分之二,而巢湖流域PA-Po不足无机态的六分之一,Fe/Al-Po与Fe/Al-Pi相差不大。残渣态R-P占TP比较低,但空间差异大。(3)太湖流域农田土壤固磷能力弱,磷的释放风险大。巢湖流域农田土壤最大吸附量Qm、吸附因子强度K的空间差异性更大。土壤最大吸附量Qm、吸附因子强度K、最大缓冲量MBC和平衡磷浓度EPC0之间相互呈显著的正相关。同时,MBC与活性较强的WA-P和PA-Pi呈极显著的正相关。(4)各类水稻土含更多活性磷,更容易释放磷素并随地表径流扩散。其中,淹育型活性磷占TP比最多,但惰性的Ca-P和R-P最低。潴育型水稻土含闭蓄态磷较多,但对磷的容纳和吸附能力较差。(5)太湖流域水稻土 TP和活性磷含量较高,极大地增加了磷流失的风险。巢湖流域种植蔬菜的旱地则因人为施肥带入较多的养分,成为巢湖流域内的污染磷源。同时,两流域水田对磷的吸附能力和缓冲能力均显著低于旱地。(6)由于太湖流域和巢湖农田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固磷能力和潜在流失风险都存在差异,两个流域在防止农业非点源磷污染方面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以提高治理效果。太湖流域应更加注重控制磷肥施用,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磷的输入输出平衡。巢湖流域则应当注重识别磷输出的关键源区,使控制与管理措施更具有针对性。
其他文献
图像在采集和传输过程中,成像设备由于受到外界环境干扰,诸如光照强度对设备干扰,会使采集到的图像带上一定噪声。设备自身的缺陷或者设备与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也会使采集和
拖拉机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动力机械,在国家出台各种支农惠农政策来激励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背景下,拖拉机市场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增长也在不断的发展。国内外拖拉机品牌众多,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新兴的等离子体催化技术能够利用等离子体的高反应活性、催化剂的高选择性以及二者的协同效应,从而高效降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由于工业废物和废水的后续处理技术还不够成熟,严重地破坏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影响人类的健康。为此,开发一种高效地废物废水的处理方法具有很大的实
常言道传统是条河流,古琴艺术源远流长,承载了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之后,依然在当代焕发出新的色彩。古琴曲《春风》是由作曲家许国华先生和古琴家龚一先生共同创作的,也是当代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基本原则,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Mao
田园综合体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产生的新业态与新模式。目前,贵州田园综合体处于初步发展
为了使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升教学质量,把复习课上好,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理解并且进行提升。本文对"生本教育"进行分析,希望能给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带来一点帮助。
秧歌作为植根于民间土壤的表演艺术形式,它的舞蹈语言是生活的高度提炼,反映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具有农耕文化的传统色彩。海阳秧歌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其文化扎根于鲁国儒
土地利用变化能切实反映出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是判断合理利用土地的重要指标。原阳县在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进一步分析研究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与特征及其驱动力影响机制,对优化区域城镇空间,提升区域整体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城镇集约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以河南省的平原滩区原阳县为研究区域,探究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