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萨哈林岛及其周边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自18世纪起,日本渔民开始在萨哈林岛南部海域进行渔业作业。18世纪末,日俄开始争夺萨哈林岛,日本在萨哈林岛及其周边海域的渔业发展也受其影响。1875年5月,日俄签订《库页岛千岛交换条约》,萨哈林岛归属俄国,但日本在萨哈林岛及其周边海域仍然可以从事渔业捕捞,日俄间渔业纠纷也由此产生。日俄战争后,日本通过《朴茨茅斯条约》获得萨哈林岛北纬50°以南的区域,截至1922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哈林岛及其周边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自18世纪起,日本渔民开始在萨哈林岛南部海域进行渔业作业。18世纪末,日俄开始争夺萨哈林岛,日本在萨哈林岛及其周边海域的渔业发展也受其影响。1875年5月,日俄签订《库页岛千岛交换条约》,萨哈林岛归属俄国,但日本在萨哈林岛及其周边海域仍然可以从事渔业捕捞,日俄间渔业纠纷也由此产生。日俄战争后,日本通过《朴茨茅斯条约》获得萨哈林岛北纬50°以南的区域,截至1922年,日本在南萨哈林岛及其周边海域渔业获得一定程度发展,通过完善渔业政策、改良渔业捕捞方式和渔业工具,萨哈林岛及其周边海域的渔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日本在该地区的渔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亦逐渐显现,包括建网渔业者与杂渔业者的矛盾、过度捕捞导致的环境破坏问题、日俄两国的渔业纠纷等问题。本文通过梳理1875-1922年间日本在萨哈林岛及其周边海域的渔业发展状况,总结日本在该地区渔业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分析渔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其他文献
唐景崧(1842-1903),晚清官吏,近代诗人、戏曲作家。世居广西桂林府灌阳县江口村,庶吉士出身。唐景崧所生之时清朝已渐入倾颓之势,待其及第登科入仕后,国家更是内忧外患,战乱频仍。受传统儒家文化浸染的唐景崧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囿于吏部候补主事一职位卑权低,他在朝中人微言轻,空有抱负却不得施展。直至光绪年间法越战起,祸及广西边土,唐景崧不顾惜自身的性命安危,不忌惮朝廷中的流言蜚语,力排众
后金天聪时期是一个对于金鲜、明鲜关系的发展都较为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朝鲜迫于“丁卯之役”后同后金签订的盟约,不得不定期派遣使臣向后金纳贡。这段外交关系中金鲜地位并不平等,虽然表面上朝鲜是经过盟约同后金结成了“兄弟之国”,但实际上双方处于半臣属关系。后金也企图通过这次征伐切断明鲜间的关联,消除自己的后顾之忧。而朝鲜长期作为明朝的藩属国,加上在抗倭援朝战争中曾获得明朝的出兵援助,与明有很深的感情。另外
姓氏作为区分血缘关系的符号与标志,从古至今衍生众多。每种姓氏的传承与发展也具有着其独特的脉络与印迹。谱牒作为记载不同姓氏家族、先人事迹的重要载体,是对一个家族发展最好的诠释。“颛孙”作为传承悠久的复姓之一,诞生出颛孙子张、颛孙申详等历史名人,他们的言行思想不仅对世人更对其家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民间修谱达到鼎盛,颛孙氏后人也于此时编修了本族族谱《堀坊志》。本文便基于《堀坊志》,从三个部分入手
清代金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东临渤海,与京津隔海相望;西趋黄海,可远观朝鲜半岛;南达山东半岛之登州府;北扼盛京诸地,为其门户,军事、战略地位显要,因之自古有“雄镇”之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海疆愈发不宁,由南向北波及各地,清廷为避免祖宗发祥之地受西方列强侵扰,着手调整辽东半岛驻防体系,遂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移熊岳副都统于金州,称金州副都统,为盛京将军辖下二级驻防机构,下辖复州、盖州、熊岳、金州水
《古今人物论》是明代郑贤编纂的史评类史书,该书收录传主上自三皇五帝,下至元朝,以朝代为顺序,先君后臣。评文则收录历代正史与文人史评文章,总计三十六卷,传主七百余人,评文一千五百余篇。 本文梳理《古今人物论》收录传主与评文,可知收录传主以汉唐宋三朝较多,收录评文以历代正史为主,兼及文人评文。文人评文收录以明代为多,唐宋次之。《古今人物论》批判夷狄乱华,否定女主称制,揭露曹操、赵匡胤等篡位事实,奉蜀
赫舍里氏为清初满洲著姓,其中以都英额地方赫舍里家族最盛,并涌现出了一批以文臣起家的精英之才。该家族在整个清朝和满洲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清初都英额地方赫舍里家族的兴衰历程,以及其家族的兴衰原因。本文以清初都英额地方赫舍里家族的兴衰历程为主线,第一章介绍了赫舍里家族的族源、族源地;第二章论述了都英额地方赫舍里家族兴起的原因及表现;第三章探讨清初都英额地方赫舍里家族衰落的原因及表现
礼密臣(James W.Davidson,1872-1933)在甲午战争期间以美国战地记者身份来到台湾进行战地报道,在甲午战争末至乙未之役期间他向国际社会发布大量新闻报道,在报道中他所持的亲日立场使得中国在国际舆论上陷入被动局面。在战争期间,礼密臣向日军透露军事情报并迎接日军进入台北城,帮助日军完成对台北城的“和平占领”其亲日立场昭然若揭。礼密臣在担任美国驻台湾领事期间,促进美台关系,积极拓展美国
二战结束后,人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美国、苏联作为东西方两大阵营的领导力量,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竞争与合作。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外层空间成为美苏两国竞争的核心领域之一:其中,侦察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是美国展示空间技术,确立外层空间原则的重要手段;另外,苏联在战后迅速发展的核力量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担忧,因此通过侦察卫星获取苏联核力量情报成为美国政府思考如何应对苏联可能突袭的重要手段。在此背
1703年彼得一世创办俄国首份印刷报纸,其中已出现广告雏形,由于专制政权的垄断,报纸广告发展长期受限。农奴制改革后,官方解除部分限制,私人报纸可通过广告盈利,报纸广告进入商业发展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报纸广告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经营专业化,报纸广告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新产业。本文运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档案,在研究俄国报纸广告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分析1894-1905年俄国报纸商业广告的组成、
二战以后,冷战的阴云在世界范围内扩散,朝鲜半岛作为亚洲地区冷战的桥头堡,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因而成为美苏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朝鲜战争后,美苏两国则继续在朝鲜半岛上对抗,而经过朝鲜战争洗礼后的朝鲜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面对如此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朝鲜仍能有序的展开战后经济重建工作,这与外部的经济援助密不可分,而20世纪50年代对朝援助力度最大的两个国家是中国和苏联,本论文则以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朝鲜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