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冷与喷雾复合冷却车刀设计及冷却性能研究

来源 :华东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retech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切削加工中,为了及时传导切削热,从而提高加工精度,延长刀具使用寿命,多采用浇注大量切削液的方式进行降温。虽然切削液可以降低刀具切削力和改善工件表面质量,对加工生产具有很大帮助,但是切削液的大量使用会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很大危害,不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常见的绿色冷却方式中,循环内冷却刀具可以使冷却液在刀具内循环流动且更加靠近切削区,能够在避免冷却液对环境的污染的同时实现切削热的快速传导。但循环内冷却刀具也存在着冷却液不能对切屑进行冲刷、无法冷却切屑和辅助排屑的问题。而喷雾冷却方式不但可以由刀具外部进行冷却,且能很好的促进排屑。为此,本文基于提高冷却性能和辅助排屑的思想,设计了内冷与喷雾复合冷却车刀,并针对铝合金6060材料,开展所设计车刀的冷却性能车削试验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循环内冷却技术与喷雾冷却技术复合运用的优势,由不影响刀具正常工作和方便安装等角度设计了循环内冷结构在刀杆上的合理布局。对于喷雾结构在刀杆上的布置,设计了单喷嘴型和双喷嘴型两种内冷与喷雾复合冷却车刀,进行了不同喷嘴数量下的刀具冷却性能对比仿真分析,研究了喷嘴数量对内冷与喷雾复合冷却车刀冷却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冷却效率,润滑效果等方面选出最佳的内冷与喷雾复合冷却车刀设计方案,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其次,采用CFD仿真和田口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内冷与喷雾复合冷却车刀的喷雾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选择两个喷嘴与刀尖的距离和两个喷雾出口直径四个参数作为结构优化参数,以切削区面积加权平均温度最小为目标,通过流-固-热耦合仿真模拟,分析了各结构优化参数对面积加权平均温度的影响。得到了优化后的复合冷却车刀方案为:上喷雾出口直径=3.0mm,下喷雾出口直径=3.0mm,上喷雾出口与切削区刀尖处的距离=21.0mm,下喷雾出口与切削区刀尖处的距离=14.6mm。然后,选择喷雾冷却进口压力、喷雾用冷却液流量和喷雾用冷却液温度三个喷雾参数进行CFD仿真,考察不同的喷雾参数对复合冷却车刀冷却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了不同的参数对于切削温度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喷雾冷却进口压力和喷雾用冷却液温度的改变能够对降低切削温度产生显著的影响,而喷雾用冷却液流量的大小对于车刀冷却效率的影响微乎其微。并从影响液膜形成的角度解释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后,设计了内冷与喷雾复合冷却车刀车削铝合金6060的加工试验,试验参数中包含了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切削深度等因素。利用车削试验中采集的切削温度数据,对比分析了内冷却车刀和内冷与喷雾复合冷却车刀切削时切削温度的变化规律。与内冷却车刀相比,内冷与喷雾复合冷却车刀具有更理想的冷却性能。
其他文献
中国法制史课程作为一门历史和法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它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比较繁杂的课程体系,本国传统的法制史课程主要在上课的时候以老师为主导,单方面的向学生们讲解知
控制蛋白质在材料表面的吸附和脱附在生物材料或医学等方面十分重要。在不同的情况下,对蛋白质的吸附和脱附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细胞和组织在材料表面的增殖以及蛋白质的
函数型数据是一类重要的数据类型,它在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医学、传染病学以及其它的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回归模型常用来研究协变量与响应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因为它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持续发展,在给我们的社会及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各种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课
异种金属焊接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可以充分利用两种材料的优点,避免其缺点,并且降低生产成本。但是异种金属焊接受到两种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等方面的影响,
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部,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地带,是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同时是西北及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以及该地区为生态
现代光学中,如何实现在纳米尺度上对光的调控是人们长期研究的问题,这对于能源和信息等领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亚波长
高氯酸铵(AP)作为推进剂中重要的氧化剂,其分解过程对推进剂的性能有巨大影响。AP热分解催化剂是固体推进剂中一种重要的助剂,其作用是促进AP的分解,降低AP的热分解温度,有效
NiTi形状记忆合金以其优异的功能特性,即超弹性和形状记忆效应,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微电子等领域。但是NiTi材料的熔焊在凝固过程中焊缝易产
麦胚中含有十分丰富的功能性营养物质,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30%。麦胚中的蛋白主要包含水溶性蛋白(清蛋白)、盐溶性蛋白(球蛋白)、醇溶性蛋白(醇溶蛋白)和碱溶性蛋白(谷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