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理念下颈椎前路术后轴性症状与颈椎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c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目前,颈椎手术是治疗保守无效颈椎病的常见方式,临床效果显著,但术后并发症仍是临床难题,而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AS)是颈椎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尚无统一的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此外,随着近年来颈椎矢状位序列的深入研究,颈椎矢状位参数对颈椎疾病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在传统医学中,运动系统疾病的治疗常强调“筋骨并重”,颈椎前路手术结合围手术期针刺治疗则证明了这一点:颈椎前路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颈椎矢状位序列,即所谓的“正骨”;围手术期针刺治疗则是对颈项部肌肉的调节,即所谓的“柔筋”。最终可达到“骨正筋柔”的目的。但采用中西医结合理念对颈椎前路术后AS与颈椎矢状位参数进行相关性研究的临床报道较少。故本研究通过观察双节段或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Hybrid手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联合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或单纯行ACDF手术同时结合针刺治疗术后AS的发生率,测量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颈椎矢状位相关参数值,对比Hybrid手术与ACDF手术术后AS发生率、分析可能原因,探讨中西医结合理念下颈椎前路术后AS与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0年6月于我科行Hybrid手术或ACDF手术,且符合纳入标准双节段或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Hybrid组和ACDF组。两组患者术后3天均行针刺治疗,选取双侧风池穴、颈部夹脊穴。参照北医三院曾岩等AS的评价标准,通过电话、门诊随访评估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AS的发生率。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侧位X线片相关颈椎矢状位参数(颈椎整体曲度(Cervical lordosis,CL),即C2-C7Cobb角、手术节段曲度(Segmented lordotic angle,SLA)、颈 7 倾斜角(C7 slope,C7S)、颈椎矢状位轴向距离(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al,cSVA),即 C2-C7SVA)。应用 SPSS20.0 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颈椎矢状位参数值的差异性、相关性以及术后末次随访时AS的发生率,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各时间点颈椎矢状位参数值与各自术后AS发生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 一般资料本研究中符合纳入标准共120名患者,其中影像学资料完整并获得有效随访的62名患者最终纳入本研究,其中Hybrid手术组32例: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34-74岁,平均年龄56.72±7.39岁,平均随访时间37.13±19.66月;ACDF手术组30例: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0.33±9.37岁,平均随访时间26.80±15.25 月。2影像学结果2.1 Hybrid 手术组:C2-C7Cobb 角术后 3 天(13.92 ± 9.82)较术前(8.34 ± 10.52)明显增加,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9.54±9.43)较术后3天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虽有所增加,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SLA术后3天(10.54 ± 7.52)较术前(2.14±7.59)明显增加,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末次随访(2.51±6.46)较术后3天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虽有所增加,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C7S术后3天(21.48±6.72)较术前(16.20±7.79)明显增加,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末次随访(17.96 ± 7.93)较术后3天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2-C7SVA术后3天(23.28±8.26)较术前(18.82±11.64)明显增加,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20.89±11.35)较术后3天虽有所下降,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虽有所增加,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此外,C2-C7Cobb角、SLA、C7S两两之间均存在正相关(P<0.05);SLA与C2-C7SVA仅术前存在负相关(r=-0.382,P<0.05);C7S与C2-C7SVA仅末次随访存在正相关(r=0.543,P<0.05);C2-C7Cobb角与C2-C7SVA之间无明显相关性。2.2 ACDF 手术组:C2-C7Cobb 角术后 3 天(12.10±11.60)较术前(8.22 ± 12.31)明显增加,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6.08±13.01)较术后3天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虽有所下降,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SLA术后3天(12.62 ± 8.63)较术前(3.84±8.09)明显改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末次随访(0.16±6.73)较术后3天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有所下降,二者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C7S 术后 3 天(21.46±9.10)较术前(17.27±8.40)明显增加,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末次随访(16.43±8.13)较术后3天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虽有所下降,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C2-C7SVA术后3天(21.08±12.70)较术前(17.10±11.48)明显增加,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16.93±12.06)较术后3天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虽有所下降,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此外,C2-C7Cobb角、SLA、C7S两两之间均存在正相关(P<0.05);C7S与C2-C7SVA也存在正相关(P<0.05);C2-C7Cobb角与C2-C7SVA、SLA与C2-C7SVA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3术后AS发生率3.1 Hybrid手术组:术后末次随访时AS的发生率为31.25%,术前SLA与术后AS呈负相关(β=-0.816,P<0.05);其余数据均与术后AS无显著相关性。3.2 ACDF手术组:术后末次随访时AS的发生率为23.33%,末次随访时C2-C7Cobb角(β=-0.098,P<0.05)、术前 SLA(β=-1.272,P<0.05)、末次随访时 C7S(β=-0.155,P<0.05)与术后AS呈负相关;性别与术后AS也存在相关性(P<0.05);余下数据均与术后AS无显著相关性。3.3 Hybrid手术组与ACDF手术组术后AS发生率对比,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4针刺疗效两组患者VAS评分术后7天均较术后3天明显改善(P<0.001)。研究结论:1影像学结果:术后3天两组患者颈椎矢状位参数(C2-C7Cobb角、SLA、C7S、C2-C7SV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说明Hybrid手术或ACDF手术均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双节段或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矢状位序列;末次随访时各参数值较术后3天有所下降,与术前相比,尽管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但Hybrid手术组各个颈椎矢状位参数高于术前,而ACDF手术组低于术前,从本研究数据分析Hybrid手术在维持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平衡上可能优于ACDF手术。此外,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C2-C7Cobb角、SLA、C7S两两之间均存在正相关;SLA与C2-C7SVA、C7S与C2-C7SVA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确切结果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深入研究。2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AS的发生率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可能与ACDF术后获得即刻稳定性可降低AS的发生以及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间ACDF组(26.80 ±15.25)短于 Hybrid 组(37.13±19.66)有关。3相关性分析: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术前SLA均与术后AS的发生呈负相关,即术前SLA越小,术后AS发生率越高;本研究还发现性别、末次随访时的C2-C7Cobb角和C7S也与术后AS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4针刺治疗能够缓解围手术期颈部疼痛不适。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古代及现代医家对痞满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痞满治法、方药的演变。搜集整理古代及现代痞满医案,构建古今痞满专题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古代、现代医案痞满证治方药规律,为现代临床诊治痞满开阔思路。方法以大型医案类书《医案类聚》为古代痞满医案主要数据来源,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A)和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为现代痞满
学位
1目的利用体外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明确食慈姑多糖(SSP)对H2O2诱导离体晶状体浑浊和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B3)损伤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以期为开发以慈姑为原材料、用以防治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中医食疗保健产品提供实验依据。2方法2.1体外动物实验2.1.1离体兔晶状体实验(1)H2O2诱导离体兔晶状体浑浊模型的建立将透明兔晶状体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以及不同浓度H2O2处理组(含200μM、
学位
目的:阐述现代医学及祖国医学对于EGFRIs相关性皮疹的认识,系统评价中医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法治疗EGFRIs相关性皮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索自拟消疹洗剂治疗西妥昔单抗所致皮疹的临床疗效,为EGFRIs相关性皮疹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①文献综述②Meta分析③临床观察①文献综述: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中有关EGFRIs相关性皮疹的文献进行仔细阅读、
学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刘红旭教授治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临床用药规律及核心处方的配伍特点,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探究数据挖掘所得的核心处方治疗心衰的主要有效化合物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0年5月1日至2020年6月1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简称北京中医医院)刘红旭教授门诊的心力衰竭患者资料,筛选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患者,提取其就诊的信息(包含姓名、性别、年龄、方药等
学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探讨徐春军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证经验与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信息中心,调取自2010年1月始至2020年1月止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门诊徐春军教授处就诊的符合纳排标准的CHB患者数据信息,录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中形成基础数据库,进行数据清洗与规范化处理,然后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
学位
酒精性肝病(ALD)在我国是比较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与大量饮酒有关。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治疗酒精性肝病的药物在不断地被研发。目前酒精性肝病总体治疗机理仍多属于营养能量支持、加快乙醇及其代谢物的分解、对症治疗及抗氧化等。这些治疗方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徐春军教授,师从于著名肝病大家关幼波教授,从事中医药防治肝病工作近30年,在酒精性肝病的诊疗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临
学位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解毒方抑制共培养体系中T淋巴细胞迁移、滑膜细胞炎性增殖的作用机制,阐明益气活血解毒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潜在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类风湿关节炎提供相对客观的微观病理基础,为益气活血解毒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实验依据。方法Transwell建立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细胞与SD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益气活血解毒方作为干预措施,IL-1β诱导细胞成炎性损伤模型,IL-1β抑制
学位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由不同致病因素损伤心脏功能及结构,导致心脏结构破坏、心功能逐渐减退或丧失,心脏供血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及心脏内分泌功能失调的疾病。神经内分泌的激活是CHF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尤为重要,而抑制RAAS的过度激活能
学位
文章在梳理QC活动相关理论及进行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质量管理工作流程要求,借鉴“项目群”管理理念,运用科学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构建了“战略分析—课题储备—课题遴选—过程管控—提炼申报—成果发布—推广应用”的QC成果全过程培育机制,助力电网企业高效推进质量管理工作,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期刊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年龄相关的以进行性记忆能力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病。虽然对AD的研究已超过百年,但AD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近年来经典的Aβ毒性假说也受到了挑战。针对Aβ产生、清除或Aβ抗体开发的药物所进行的临床试验均未达到预期的疗效,因此,需要从更深层次理解和研究Aβ毒性信号转导。近年研究发现,Aβ毒性信号传递的下游,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