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超新星中微子探测中各种效应的理论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black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实验上测量中微子振荡参数θ13,取得了很大进展。2009年Minos在1σ(σ为标准误差)范围内给出正(反)常质量层次下,0<sin22θ13<0.12(0.19);2010年,T2K实验在2.5σ范围内给出正(反)常质量层次下,0.03(0.04)<sin22θ13<0.28(0.34)。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在今年3月公布以5.2σ精度测量到sin2(2θ13)=0.092±0.016(stat)±0.005(syst),对应θ13≈8.8°±0.8°。这些结果使得我们对于混合角θ13有了新的认识。以前的工作我们主要围绕小角度θ13(θ13<3°)进行讨论,这篇论文里我们将研究大角度θ13情况下探测超新星中微子时的各种物理效应。  第一章我们简单介绍超新星基本概念和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相关背景。第二章描述超新星理论,并分四部分描绘出超新星爆发基本图像。第三章描述超新星爆发时中微子产生机制,以及与超新星中微子相关的参量。第四章介绍中微子振荡原理,其中包含中微子在真空中的振荡和物质(均匀物质和不均匀物质)中的振荡。第五章介绍对超新星中微子探测产生影响的四种效应,重点推算当θ13≈8.8°±0.8°时,在震荡波影响下高共振层中PH的表达式。第六章我们利用大亚湾实验结果,先考虑真实的地球物质效应对Ⅱ型超新星中微子事例数的影响,接下来采用中微子流强的两种参数化形式,加入震荡波效应,Mikheyev-Smimov-Wolfenstein(MSW)效应,中微子集体效应,研究中微子事例数变化情况并得出结论。
其他文献
自然界中纷繁复杂的系统呈现出极为丰富的现象,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虽然复杂但是固有并且有些是普适的规律。研究表明,系统内部动力学的非线性和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是引起系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发达国家被称为“头号杀手”,在我国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生发展的机理一直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
该文用相对论平均场的方法研究了奇异强子物质存在的可能性?指出由于反应∧∧→N阈能较低,仅约为26MeV,当∧核物 所有或大部分∧超子的能级填满以后,反应∧∧→N可能发生,因
大环四胺分子作为一种新型的配体,它和金属离了形成的配合物可以作为水解酶和超氧歧化酶的模拟物.该文的工作主要是测量并研究了L、L和L三种大环四胺配体和Zn(Ⅱ)、Cu(Ⅱ)、C
随着锂离子电池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锂离子电池负极一般为碳材料,其比容量虽然能满足当下的需求,但在设计具有更高比容量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时,却显不足。作为碳的同主族元素—硅有着诸多优良性能,尤其是其超高比容量(4200mAh/g),使得人们在寻找替代负极碳材料的科研进程中,将目光转向了硅材料。本论文运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晶体硅的储锂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
学位
基于室温下单个二氯酞菁锡分子在铜(100)表面上具有两种等价的吸附取向,本文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针尖,通过Z(V)纵向操纵模式可对单个二氯酞菁锡分子的吸附取向进行原位切换,从而实现了对该分子吸附取向的调控;而且通过对单个二氯酞菁锡分子不同的部位进行纵向操纵,还能够驱使单个二氯酞菁锡分子在铜(100)表面做定向运动,其运动距离为表面的铜原子晶格的倍数。基于纵向操纵时扫描隧道显微镜针尖
氮化镓基发光二极管以其亮度高,能耗低,寿命长等独特优势,在固体照明,全色显示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图形化蓝宝石衬底技术提高氮化镓基发光二极管外量子效率
由于近些年新兴起来的掺杂稀土离子材料的量子剪裁下转换,能把吸收到的一个高能光子转换成两个或多个低能光子,从而可应用到等离子显示器,无汞荧光灯以及太阳能电池上,提高无
本论文研究了一种优化的正面入射硅漂移雪崩探测器(ADD),该探测器集中了硅漂移探测器(SDD)和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的优点。硅漂移雪崩探测器用雪崩二极管取代了硅漂移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