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作品的精神分析解读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她对英语语言革新良多,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的潜意识。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新性至今仍然产生著影响,因此她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学者们曾一度从意识流角度来分析其文学成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新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中西方批评家们对他的研究愈来愈向纵深发展,主要集中在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尤其是“双性同体”观点。作品是作家的一种宣泄,了解伍尔夫的生活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全面地解读她的作品。生活在精神分析学说盛行时代的弗吉尼亚·伍尔夫,虽然对精神分析学说采取逃避、冷漠的态度,但是她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伍尔夫和精神分析学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家族遗传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伍尔夫自身的精神疾病使她卷入精神分析,她周围的环境也在不停地向她输送精神分析的信息。她丈夫创建的出版社出版了弗洛伊德的大部分著作,她的弟弟就从事精神分析,与之交往过密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传播者。极其敏感的伍尔夫毋庸置疑会受到影响。因此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来解读她和她的作品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虽然批评家们曾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研究过弗吉尼亚·伍尔夫,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他们忽略了伍尔夫本身和精神分析的关系,也没有非常具体和全面地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解读她的作品。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活和她的作品,说明伍尔夫虽然不是弗洛伊德主义者,甚至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但毋庸置疑她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她和精神分析学说有着多元的联系。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疯狂,同性恋,多重性格,死亡,以及她运用娴熟的意识流手法都是和精神分析学说密切相关的。甚至双性同体观点也有弗洛伊德的影子。论文分六个部分来说明和论述上述观点:引言部分主要综述了目前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指出精神分析研究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提出本论文的选题理由、意义以及理论基础。并简单介绍了各章节的内容。第一章从疯狂的角度阐释伍尔夫、伍尔夫和精神分析的关系以及作品中的疯狂主题。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当能量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得以释放的时候,就出现了精神方面的问题,表现为狂躁、抑郁或歇斯底里。伍尔夫的家人包括伍尔夫本人都承认伍尔夫患有精神疾病。她的精神疾病既有遗传基因也后后天的因素,童年接连失去亲人的打击,诱发了她的疾病。如弗洛伊德所说,能量和压抑要找到释放的途径,伍尔夫借助于写作来释放自己的压抑,作为自我解析的方式。基于她自己的原因,疯狂成为她小说中重复出现的主题。最后通过对《达洛维夫人》的赛普蒂默斯的混乱意识轨迹记录的分析,看出伍尔夫在作品中已经无法抑制地、不自觉地表露了内心压抑已久的潜意识,赛普蒂默斯就是伍尔夫的另一面真实。《海浪》中伯纳德近似疯狂的呓语其实是伍尔夫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段,也就是通过疯狂的眼睛透视不疯狂的世界和世人。第二章从同性恋的角度阐述伍尔夫的性取向,伍尔夫和精神分析的关系以及作品中的同性恋主题。性本能理论是弗洛伊德理论的重要部分。在性蕾欲期儿童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狄普斯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女孩在这个阶段正常发展受到阻碍的话就会以同性恋的形式表现出来。伍尔夫的童年是纷乱复杂的,十三岁失去母亲,这是致命的打击,六岁受到同父异母兄弟的性侵扰,一直延续到她成人,这是她一生的噩梦。她厌恶性,对婚姻没有信任,表现出对女性的依恋和爱慕。《到灯塔去》中的詹姆斯历尽十年的时间,解开了俄狄普斯情结,完成了自己从厌恶拒绝父亲到接受认同父亲的成长历程。《到灯塔去》、《达洛维夫人》等作品中主人公都有同性恋的经历,对婚姻的恐惧,这表现出伍尔夫自身在性取向和家庭婚姻方面的思考和挣扎。第三章从人格结构的角度分析伍尔夫本人、伍尔夫同精神分析的关系以及作品中她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重合。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伍尔夫由于自己的健康原因以及生活经历造成她自身性格的敏感,她认为每个人都是多重角色。一个人完全可能有上千个自我,使我们身上可能存在的所有自我的集合。其中注定有一个希望孤独的,所有的自我都受着关键自我的支配和控制,这个自我连接和监督着所有的自我。这和弗洛伊德的人格机构理论是重合的。《奥兰多》中的主人公正是一个例子。男性的奥兰多象征着原始的本我;焦虑困顿的女性奧兰多是自我的化身;拥有双性同体的奥兰多是超我的体现。第四章从死亡的角度诠释了伍尔夫死亡的选择、伍尔夫与精神分析的关系以及作品中死亡的主题。弗洛伊德在后期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由于自身疾病的因素,伍尔夫曾两度自杀,幸亏丈夫的细心照料,她才得以有足够长的生命创造作品。伍尔夫对于死亡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在她眼里,死亡不是黑暗的,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是挑战。最终她面对自己疾病的再次发作,再次失去朋友面对死亡和二战的爆发,她选择了自杀。赛普蒂默斯、雷切尔和其他小说中人物的死亡都是伍尔夫死亡观点的印证。死亡是一种交流,会给生者的生活留下痕迹。伍尔夫借伯纳德之口传达了她对死亡的无所畏惧。结论部分申明了本论文的观点,虽然伍尔夫对精神分析采取逃避、冷漠的态度,但是由于自身原因和社会因素,她和精神分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可避免地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而且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伍尔夫的性取向、心理冲突都可以追溯到她童年时期的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通过写作达到了宣泄的目的,找到了一种“自我分析”的方法,释放了自己的压抑。可以在她的作品中找到很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痕迹,比如,疯狂,恋母情结,同性恋以及死亡。这些都是伍尔夫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伍尔夫运用娴熟的意识流手法和弗洛伊德的意识层次理论也是不可分割的。伍尔夫著名的双性同体观点和弗洛伊德也有一定的渊源。最后在该部分指出还有哪些方面需要今后进一步的研究。这篇论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尝试着分析了伍尔夫自身生活中的弗洛伊德元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伍尔夫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诸多方面对伍尔夫的影响。试图找到一种新的角度来解读伍尔夫以及她的作品,深刻理解她的作品。
其他文献
陈忠实先生用人生的六载春秋写作了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秘史的"奇书"——《白鹿原》,这也是陈老先生留给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的巨大财富。2016年陕西人艺将《白鹿原》话剧重新搬
自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全世界公布划时代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理念和行动已遍及世界各国和地区,成为指导发展的战略首选。在作者长
利用天津近30年来的逐年电力负荷数据以及2002—2005年逐时电力负荷资料,分析了天津电力负荷的变化特征,研究了电力负荷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来,天津电力负荷的
文章认为我国城镇已进入大扩张时期,今后若干年奠定的城镇格局将影响千秋万代,不失时机地对城镇空间结构进行整合,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出要全面突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正迅猛推进的今天,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作为一种更快捷、准确的交易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全面开展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各高校也认识
道教和基督教都认为宇宙万物和人有一个共同的本源。道教认为道化生天地万物后 ,也作为万物的本体内在于万物之中 ;基督教生态神学认为上帝既创造了一切 ,也存在于创造过程和
“法制”与“法治”概念再分析孙育玮笔者曾在1987年写过《“法制”与“法治”概念分析》一文,发表于《学术交流》杂志1987年第6期上。当时该文的基础观点认为:“法制”与“法治”是法学
期刊
<正>一、"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经济增长的基础物质条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虽然我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发展
将乐县在要求确认为“中央苏区县”过程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其中最明确最清晰地昭示将乐县当年属于中央苏区范围,是中央苏区的一个行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