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资产风险传染的评估与控制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wfih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国保险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也随之迅速扩张。近十余年来,无论是保险行业的总资产规模还是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增速都要远高于同时期GDP的增速。与此同时,中国资本市场不断成熟发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投资所受到的约束也不断减少。保险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在逐渐加深。这种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上诸多的金融产品是商业保险公司盈利、融资、转移部分承保风险的重要渠道和手段,二是保险资金大量、稳定的资金来源也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活力。但随着保险资金大量地分布于各种各样的金融资产,保险业不再是孤立的。多重交易渠道和交易方式使得资产风险滋生。历史上,保险业危机往往伴随着金融资产价格的暴跌,甚至一部分金融资产价格暴跌正是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伴随着美国政府宽松货币政策而来的是股市、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背离实体经济的市场泡沫积聚。目前,货币政策收紧的信号已然发出,资金回流对脆弱的金融市场可能产生巨大的冲击。现代货币理论也带来了全球持续的低利率环境。基于以上种种问题,保险资金如何合理运用成为横亘在保险公司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聚焦于保险公司的资产端,试图从资产风险的本质规律出发,分析资产端所蕴含的风险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传染的。而保险行业中的最小单元——保险公司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在金融行业中保险公司和保险业又是否能够溢出资产风险,抑或是受到其他金融同业资产风险溢出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了探讨:(1)中国保险业的资产风险传染是如何形成的?基于中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资产风险传染达到了怎样的程度?首先,从保险公司资产风险的定义入手,明确本研究的研究范围。通过探讨保险业保险资金运用的发展历史,以及相关规定的沿革,洞悉资产风险的现状。其次,从文献角度,归纳现有文献对风险传染渠道的研究。主要针对各个传染渠道与保险业资产风险传染路径的匹配。根据理论分析,风险影响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共同风险冲击渠道导致的直接损失,二是因传染渠道而导致的传染损失。然后,从理论视角,对资产风险传染的形成过程进行详细分解。在理论角度逻辑推理了保险公司因从事投资业务、持有资产而导致的资产风险传染机制。并深入剖析了在这个过程中的必要条件。最后,通过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验证。根据资产风险传染的逻辑搭建共同资产持有模型。与中国保险公司的实际资产数据相结合,测算评估了资产风险累积程度和传染网络,计算出保险业资产风险传染的水平。共同风险冲击因保险公司拥有相同的风险敞口产生,导致的直接损失近年基本稳定不变。而传染渠道因资产价格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关联网络产生,导致的传染损失在危机年份较大。近年来,传染损失对直接损失的放大倍数越来越大。基于传染网络的分析表明,当前保险行业资产风险在公司间的显著传染路径明显增多。行业内部的资产风险传染在不断增强之中。保险业内部多中心节点的复杂网络已逐渐形成,存在有重大影响力的保险公司。(2)微观层面上,保险公司在资产风险传染的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些角色的形成呢?保险行业的参与者——每家保险公司,在行业资产风险传染过程中所表现的风险贡献和风险敞口大小决定了其所扮演的角色——重要性机构和脆弱性机构。继续利用共同资产持有模型,进行相应调整以做研究。当冲击仅由某一家公司产生,计算该公司对整个行业造成的影响,为其重要性。冲击对一家公司造成的影响,为其脆弱性。重要性排名靠前的公司在行业中扮演着重要性机构的角色,脆弱性排名靠前的机构在行业中扮演者脆弱性机构的角色。进而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Gini系数计算和混合回归模型判断造成这种角色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保险公司资产风险传染过程中,重要性机构主要为少数几家大型人身险公司。这是由公司资产规模大、杠杆率高和关联性强所共同决定的,且资产规模是最重要的关键影响因素。保险公司资产风险传染中,脆弱性机构主要为大、中型人身险公司。这是由杠杆率高和关联性强所共同决定的,且杠杆率是最重要的关键因素。保险公司还有诸多内部因素也在产生着影响作用:国有股份的占比较低、投资资金具有较强的流动性的人身险公司很有可能成为重要性机构;而成立年限较短的人身险公司则更易具有脆弱性的特征。如果一家保险公司同时表现为重要性机构和脆弱性机构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它既容易产生风险,又容易把风险传递出去。所幸,目前保险公司重要性和脆弱性的相关性还比较低。(3)宏观层面上,保险行业资产风险能否传递到其他金融行业?其他金融行业又是否会加剧保险业的资产风险?将行业的外延扩大,将保险行业放置于整个金融行业中。首先,理论分析了行业资产风险通过金融市场外溢的过程,通过搭建资产抛售模型模拟资产风险的传染机制。区别于共同资产持有模型,这一部分资产价格的下降由行业内抛售造成,不再视作外生冲击。资产风险由行业向外溢出。从机构层面和行业层面分析了资产风险的传染。运用各类金融机构的经营数据,通过模拟单家保险公司或是保险行业的大规模损失甚至是破产,以计算保险业的资产风险外溢程度。同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判断其他金融机构和金融行业的资产风险能否传递到保险业内部。进而利用敏感性分析,分析了造成这种传递方向不对称的具体影响因素。基于保险业、银行业和证券业的金融机构的实证模拟发现,由保险业向外传递资产风险的传染网络越发密集,之前无法影响到的证券业机构近年来也被纳入到影响范围内。从保险行业中重要性机构资产风险传染的影响路径来看,它们先是影响保险行业内部的保险公司,当行业资产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向行业外部溢出风险。具体路径表现为先影响银行,再由银行将风险溢出到证券公司。从行业整体看,保险业溢出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大小都相对较小。相较而言,银行向外的传染网络更加密集。四大国有行外溢风险的能力更强,并且直接就可以将风险溢出到银行业内部和保险业,随后再扩散到整个金融系统。证券公司相对较为独立,没有较为突出的重要性机构。基于行业的研究结果则表明,银行业的外溢影响最大,但若要对外部造成显著影响需自身发生很大的损失,而这种损失事实上是很难达到的。资产规模、投资比例、杠杆率和目前的监管要求水平在资产风险传染的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影响。(4)如何有效地控制保险公司的资产风险传染?既然资产风险涉及到传染,监管视角就不能局限于强调单个机构个体风险的微观审慎监管。而是需要多方协调、多种政策配合,从整体进行调控,以宏观审慎的视角以避免合成谬误。首先,对宏观审慎的定义、目标及框架进行系统化梳理,整理出适合于资产风险传染控制的相关工具。从抑制资产风险传染必要条件的角度分析了相关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在挑选出合适的宏观审慎工具后,采用情景分析方法,假设监管要求发生改变。调整现实情况中的资产组合分布情况和资产负债结构,适应新的政策要求。再模拟初始负向冲击发生、资产价格下降,通过金融机构和行业的资产风险传染水平的变化,来评估各个宏观审慎工具对资产风险传染的抑制作用。金融机构调整资产和负债结构,拥有更充足的资本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应对资产风险,但该项措施需要考虑到现实状况,在危机已然成形的状况或是在风险累积的过程中迅速提高杠杆限制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提高资产风险水平。对重要性机构征收额外资本和逆周期资本缓冲在机构和时间维度进行了调控,效果更优。政策指导下鼓励优先抛售流动性资产和减少投资资产规模也可以降低资产风险水平,但效果有限。基于以上种种探讨,本研究对保险公司资产风险的研究有如下边际贡献:(1)当金融资产价格发生不利变动时,各家保险公司面临着由此产生的共同风险冲击,导致持有该类金融资产的保险公司资产缩水。由于资产价格之间的传染性以及保险公司之间的传染性,这一共同风险冲击的影响范围会在不同资产以及不同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传递,并最终形成全局性的资产风险。可以看到,持有金融资产使得保险业与外部资本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本研究在对保险公司资产风险传染影响的路径和渠道分析之后,基于模型验证了保险业资产风险的传染效应正在放大,传染网络已然形成。(2)本研究提出保险公司在资产风险传染的过程中可能因风险贡献过大而具有重要性,也可能因为风险敞口过大而具有脆弱性。监管应该针对于重要性机构和脆弱性机构这样不同的角色分而管之,区分不同的监管重点,有的放矢。(3)本研究采用数理分析、实证和模拟分析、定性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保险市场和整体金融市场的传染路径、各金融类机构的风险溢出能力,以及可能对整体造成的损失进行了实际刻画。共同资产持有模型可以根据行业和市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进行相关的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实用性较强。(4)本研究不仅涉及到整体宏观监管,还有危机预警、后果测算、风险控制和成本判定。以宏观审慎视角,基于中国主要保险公司组成的保险业,以及与银行业和证券业中其他主要金融机构组成的金融系统,对现行的一些宏观审慎工具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对资产风险及其传染未来的监管方向给出了建议。
其他文献
健康治理是关系民生福祉与民族兴盛的根本性问题,也直接关系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健康治理水平是一个政党的价值取向和一个国家对内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人民健康事业发展始终居于国家治理的重要地位。对中国共产党健康治理的研究,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过程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过程的
学位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长期面临“低端锁定”困境、发达国家“俘获效应”和沦为“污染避难所”的窘境。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和新冠疫情等严峻国际形势催化了“逆全球化”现象,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升级路径处处掣肘。因而,中国开始重点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国内价值链战略。综观中国国内价值链的发育现状,中国各地区间经济发展分化明显、区域间贸易格局动态演变,中国省际经济协同发展仍不均衡,同时
学位
虽说“家有余粮,心中不慌”,但过高的储蓄水平却会引发一国经济的内外失衡,这显然与“双循环”的新发展战略不一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国民总储蓄水平已有所回落,但扩宽至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储蓄仍处于较高水平,这也是国内外文献长期以来的共识。而在深入剖析我国国民总储蓄偏高现象的成因时,多数文献的切入点都集中于居民部门储蓄及政府部门储蓄,对企业部门储蓄的关注度却远远不够。然而,作为推高我国国
学位
“图像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画“双圆”解决单边界匀强磁场中带电粒子扫射时空问题,形象、直观、有效.
期刊
精准思维,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新飞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树立精准思维,以问题为导向,对准焦距,找准穴位,破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促进精准育人,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在深化理论知识和关注时势变化中坚持理实交融,坚持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照学生,坚持因
学位
金融机构之间的风险关联性是现代风险管理的核心之一。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国内外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风险关联性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国际上,金融稳定委员会将“关联性”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框架中。另外,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也分别在制定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和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评估体系时把“关联性”作为了主要识别标准之一。中国金融监管部门亦是如此,自次贷危机以来,“关联性”
学位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努力前行,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为我国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经济的基本细胞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企业同时面临着提高经济收益和创新能力的双重目标。尽管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早已认识到了企业需要同时应对多个目标的现实问题,但对企业目标如何影响其决策行为的研究仍然主要聚焦于单一目标,鲜少对多重目标的共同作用进行探讨,而这类研究的匮乏使得管理理论
学位
本文对公司采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的经济后果进行了研究。在信息技术时代,数据逐渐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素,是当今社会最为重要的资产之一。而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所有信息都会以财务数据的形式呈现,财务作为企业的数据中心,势必将从价值的记录者向价值的创造者转变。2013年底,我国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鼓励企业集团应当探索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会计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区别于
学位
<正>磁场中粒子束位置问题,主要考查应用洛伦兹力分析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本文分别用方程法、平移法、作图法对三个有关磁场中粒子束位置问题的典型例题做了解析.一、用方程法求解粒子束某时刻位置相同带电粒子束以相同的速率,同时从平行双边界匀强磁场的边界上某点沿不同方向垂直射入,当对应粒子射出位置的轨迹圆弦长已知时,可用方程法求解此时仍在磁场中的粒子所在位置构成图形的方程.
期刊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资本市场服务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尤为突显。IPO(首次公开发行)是企业从关系走向市场的关键一跃,而IPO市场的发展不仅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通过公开渠道筹措满足自身发展的资金,还促进了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金融机构对初创企业的支持,激励着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共同繁荣。已有研究发现,关系型商业模式在中国普遍存在,企业主要依靠声誉和私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