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脑卒中发病风险初筛表的改良与应用研究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和加重居民疾病负担的主要疾病。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早期发现脑卒中的高危人群,进行规范化管理,可减少或延缓卒中的发生。目前,在我国对脑卒中防控工作及“三早”干预效果仍不理想,大多数患者都是出现卒中征兆后才就诊。为此,卫生部于2012年启动“十二五”新医改专项—全国“脑卒中筛查及防治项目”。在参与本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该项目所用的《脑卒中发病风险初筛表》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课题拟对《2012卫生部“十二五”新医改专项…脑卒中筛查与防治项目脑卒中发病风险初筛表》进行改良,建立更有效的脑卒中发病风险初筛预测模型,并应用于社区居民的评估。 目的: (1)通过病例对照调查,探讨人群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为脑卒中发病风险初筛预测模型的改良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通过对《卫生部“十二五”新医改专项---脑卒中筛查与防治项目脑卒中发病风险初筛表》进行改良,构建更适合本地社区应用的脑卒中发病风险初筛评估工具。 (3)利用新构建的脑卒中发病风险初筛评估工具,评估中山市三乡区40岁以上人群脑卒中危险度和主要危险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策略,为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健康管理和个性化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1)于2015年1-12月,选取在中山市三乡医院内科确诊并住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脑卒中患者组成病例组,每入选一个病例,在30天内(或更短时间内)选择相匹配(年龄、种族、性别、居住地相匹配)的对照,对照与病例采用1:3匹配的方法选取600名成年居民为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脑卒中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 (2)采用文献阅读、现有资料分析等方法构建脑卒中发病风险初筛指标体系框架;通过专家咨询法(Delphi法)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修正指标体系,确定权重,最后确立修订的脑卒中发病风险初筛表。 (3)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2014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中山市三乡镇选取4个卫生站(江南、雅居乐、乌石、雍陌)^40岁常住居民2828人,采用本研究构建的《脑卒中发病风险初筛新表》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脑卒中发病风险评估。 结果: 1.脑卒中相关性危险因素分析 (1)在脑卒中危险因素中,病例组的高血压(79.0%)、血脂异常(63.0%)、糖尿病(15.5%)、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14.0%)、脑卒中家族遗传史(14.0%)、吸烟史(42.5%)以及体育锻炼很少(6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〇R=6.041)、糖尿病(O R=4.927)、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OR=18.233)、体育锻炼很少(OR=2.232)、吸烟史(〇R=3.304)和血脂异常(OR=2.396)是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 2.脑卒中发病风险初筛表的改良研究 (1)选取21名专家参与了两轮的专家咨询,咨询结果显示:第1轮、第2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4%、91.3%。专家权威系数为0.771;协调系数为0.57。(2)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构建了包含主要危险因素和一般危险因素共13个指标新的脑卒中发病风险初筛模型,除脑卒中及T IA外,其中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及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四项,一般危险因素为年龄>50、男性、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很少、体重超重或肥胖及脑卒中家族史七项。评价发现,改良的初筛表信度和效度满意,能用于后续研究。 3.社区居民脑卒中发病风险评估及干预策略研究 (1)脑卒中发病风险评估人群分布情况:被评估的2828人中,高危人群784例(占27.7%),中危人群856例(30.3%),低危人群1188例(42.0%)。高危人群中既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24例。 (2)高、中、低危人群危险因素暴露率分布情况:在784例高危人群中,主要危险因素暴露率从尚到低分别为尚血压(93.4%)、血脂异常(65.7%)、糖尿病(29.6%)、房颜或_膜性心脏病(10.0%);在856例中危人群中,分别为血脂异常(32.6%)、糖尿病(15.1%)、高血压(12.9%)、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3.9%);高、中、低危人群一般危险因素暴露率从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年龄>50岁、体育锻炼很少、男性、体重超重或肥胖、吸烟、脑卒中家族史、饮酒、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 (3)脑卒中高危人群各危险因素共患情况:主要危险因素一项的人数为554例(占19.6%),有两项的762例(占26.9%),有三项的10例(占0.3%);—般危险因素有一项的人数为903人(占31.9%),有两项的1094例(38.7%),有三项的582例(占20.6%),有四项的人数为87例(占3.1%) 结论: 1.脑卒中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本地区居民脑卒中的主要发病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体育锻炼很少、吸烟史、血脂异常。 2.本研究成功改良了脑卒中发病风险初筛预测模型,比旧表新增3个指标,并根据各个危险因素指标权重不同,分为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及一般危险因素(年龄>50、男性、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很少、体重超重或肥胖)。经过新、旧表的对比,本初筛评估表内容较为全面,评定标准简单易懂,容易操作。 3.经过脑卒中发病风险初筛评估发现,中山市三乡社区居民脑卒中危险度较高,应加强脑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管理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行为干预措施,以有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第二部分LncRNA作为脑卒中新生物标志物的初探 目的: (1)通过检测脑卒中患者和对照人群的外周血白细胞中LncRNA-ANRIL和MIAT的表达,分析LncRNA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2)探索LncRNA作为脑卒中新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 方法: (1)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深圳市2家综合性三甲医院神经内外科收治的17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对照与病例采用1:1匹配的方法,按照年龄(±5岁)、种族、性别相同的频数匹配。所选对照组均来自同期2家深圳医院172例健康体检者。 (2)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脑卒中家族史、吸烟、饮酒、体重超重或肥胖等;同时于研究对象入院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2mL,4 h之内提取总RNA,进行qPCR技术检测外周血中LncRNA-ANRIL和M IA T的表达情况。(3)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系统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LncRNA-ANRIL、M IA T的相对含量以mean±SD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诊断价值用R O 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不同AUC(曲线下面积)来评价。 结果: (1)病例-对照中LncRNA-ANRIL和M IA T的表达情况 ANRIL在病例组的外周血白细胞中相对表达量为3.8751±2.1545,在对照组中相对表达量为2.2701±1.6741;MIAT在病例组的外周血白细胞中相对表达量为0.3922±0.1716,在对照组中相对表达量为0.03726±0.02558,有统计学差异(P<0.05)。 (2)脑卒中人群暴露危险因素与LncRNA-ANRIL、MIAT表达水平 在脑卒中人群主要危险因素中,有糖尿病疾病史ANRIL、MIAT相对表达量最高,分别为4.510牡2.1787,0.4245±0.1639;—般危险因素中,有脑卒中家族遗传史的ANRIL相对表达量最高,为4.5275±2.1955,男性MIAT相对表达量最高,为0.5414±0.1173; ARIL和MIAT分别与血脂异常、年龄>50岁、男性以及脑卒中家族遗传史有相关性。 (3) LncRNA-ANRIL、MIAT对脑卒中潜在诊断价值分析 ANRIL ROC曲线面积为0.732(95%CI:0.679-0.785),标准误为0.027;MIAT ROC曲线面积为0.997(95%CI:0.993-1),标准误为0.002。 结论: (1)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ANRIL和MIAT呈现高表达,这两个LncRNA的表达与脑卒中发病具有关联性。 (2) ANRIL和MIAT可能是脑卒中发病或高危人群筛选的潜在新生物标志物,但仍需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