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史学与叙事——《史记·周本纪》疏义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的学术体系中,史学是一门重要的知识类型。然而,任何一门知识都有自身的规定以及发生的契机,也可以说,“什么是史学”和“史学何时发生”其实是一个问题。本文选择“叙事”作为分析《史记·周本纪》之切入角度,来审视史学自身之规定。
   《周本纪》是《史记》诸“本纪”中最重要的一篇。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一,司马迁编纂《周本纪》在史料选择上相对灵活,相较之下此前的历史编纂在史料上相对受限;其二,司马迁对历史的整体认知(历史观)事实上来源于对周代历史的认知。职此之由,笔者以《周本纪》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想通过《周本纪》来看一下司马迁的历史叙事模式。
   本文分上下两篇,上篇是对《周本纪》的分析,名为“《周本纪》疏义”;下篇则处理史学与叙事的关系,故题为“古典史学与叙事”。
   上篇分为四章。第一章题为“文本结构”,在这一章中,笔者从“历史源头”、“受命的开端”、“历史的转折”以及“衰亡”的征兆四个方面来解读《周本纪》的文本结构,这一结构本身可以视为编纂者预先设定的编纂结构。第二章体为“叙事模式”,在这一章中,笔者区分了司马迁两种异质(甚至矛盾)的历史观,即循环史观与倒退史观;同时,又总结出“法祖”和“诸侯亲附”是司马迁表现历史兴亡的主要叙事模式。第三章题为“体例”,主要分析《史记》中“本纪”和“表”两种体例,首先“本纪”是整部《史记》的“纲领”,类似于《春秋》的经文一样,所有其他体例的编排必须置于十二“本纪”之下,其整体意义才能呈现出来;“表”则是最能体现《史记》之“史学”性质的体例,在“表”中,司马迁以追问历史兴衰为指归,通过有意义的时间和事件的排列,关于历史的开端和终结作为一种特定的前所未有的知识类型呈现出来。第四章题为“史料”,主要分析《周本纪》的史料构成;在这一章中,笔者按司马迁时代的知识划分,将司马迁心目中的史料构成分为三类:史记(古史)、六经、百家言,并且论证了在司马迁看来《左传》和《国语》属于“古史”非“六经”,这一点与后世不同。
   下篇亦分为四章。第一章题为“原史”,所谓“原史”是追问“史”的历史。首先,在这一章中,笔者回顾了以往几家对于“史”的理解,并由分析得出,事实上“史”字之义的确定在逻辑上并非由字形得出,而是首先预设了“史”的“记事”这一含义,否则“史”的同一性将面临严重的困难。其次,笔者突出强调了“记注”和“撰述”的区别,这一区分得益于清人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前者指称对事件的原始记载,后者则指称在原始记载之上的再加工。由此,笔者进一步分析了“记”本身的意义,即某一事件向世界敞开自身,只有被“记注”才可能成为历史的对象。第二章题为“叙事”,主要分析叙事的机制。在“孔子的回忆录”一节,笔者以《论语》中孔子的一则回忆为例,来说明回忆本身与叙事具有相同的结构,我们能够理解一件事情的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能够回忆起这件事,反之亦然。所以,即便是历史事件的随意编年,如果我们没有预设理解这一历史的叙事结构,我们便无法理解这些看似随意的编年。在第二节,笔者简述了一下叙事与西汉时期独特的知识传承模式——口说之间的关系。如果说叙事是史学构成的要件之一,那么历史叙事与一般叙事之间的区别为何,则是一个大问题。在第三节中,笔者着重强调历史叙事的界限,从而表明,记注是历史叙事无法跨越的界限,也是历史叙事区别于文学叙事的根本所在。第三章题为“道与言”。在这一章中,笔者主要想分析一下,叙事被作为一种主要的文本编纂方式以及解释模式,其背后预设的“道”和“言”的关系。所以,笔者首先强调,追问真实这一历史学的根本原则事实上是后来才产生的观念,而在司马迁时代,“考信”的标准为是否符合某种标准,这种标准是各家都以之为终极依据的“道”。为证明这一观念,笔者选取了两个对历史有着截然不同理解的人——孟子和庄子,来证明二者对历史的理解虽然截然相反,但却分享着一个共同的前提,“言”以“道”为终极标准,凡符合“道”的言说都是合理的、正确的和可以接受的。最后,笔者简单举例说明了“编故事”是司马迁时代的独特的解经模式。
   司马迁开创了古典史学,这一知识形态与后世史学最关键的差别在于,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总是以理解当下何由而来为基本的问题意识,这一问题意识也只有在“通史”中才得以贯彻。后世史学推崇“断代史”的规范性,可是在给定了开端和终结的情况下,当下和当下由何而来的问题首先被搁置了。
其他文献
随着大众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对大众文化这一特殊文化形态的研究变得日益重要。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本文从研究大众文化的理论出发,重点分析了早期大众文化理论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透过理论的分析,引出对发展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审视,分析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原因,总结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呈现的特点,说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所发挥的
学位
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经权思想是中国哲学传统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孟子对经权思想也有着深刻的理解。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其“礼崩乐坏”的程度较孔子时代更为严重,同时杨朱墨翟之言充斥天下,所以他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一方面,孟子继承孔子思想,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另一方面,孟子拒斥杨朱墨
学位
存思術是道教齋法和內煉思想的根基,六朝上清派則直接以存思術為主體建構起龐大的求仙道法體系。上清存思道法的內涵、結構及相應的思想觀念是六朝道教合理化過程的直接反映。本論文以《上清大洞真經》為中心,在梳理辨析基本文獻的基礎上,進行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性研究,嘗試解答這些意義重大而為以往研究忽略或誤解的問題。  論文分為導言和正文兩部份,正文部份共設六章。  導言部份主要論述存思術的定義、性質、發展歷史
学位
中国女性的解放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五四新文化前,女性扮演着男性先觉提倡的生利者和国民母的角色,辛亥革命中女性产生了女子国民意识,开始走出传统男权制压迫的藩篱,在女性主义发展史上既有进步意义,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五四至三十年代中国出走的“娜拉”,很快迷失了自我,五四女作家的“娜拉”言说停留在自在阶段。三十年代,畸形的现代都市里的部分女性物质生活方面走出传统,但徒有外在形式而未脱离第二性的从属地位;民族救
学位
空间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在马克思主义“空间转向”之后,在元理论层面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所遭遇到的“致命性危机”。这是由晚年列斐伏尔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解释以来,大多数空间理论学者都持有的这样一种立场,即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不兼容,如列斐伏尔对作为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的物质生产被根本性地置换为“空间生产”,哈维提出的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过时面必须升级到“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甚至索亚
当前,大科学装置开始以集群的形式发挥作用,以此为科技支撑平台构建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基地和高技术园区在促进学科交叉、促进新兴和边缘学科的发展以及突破重大新技术方面发挥出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直接促进了大批原始创新成果和核心关键技术的产生。  本研究主要在分析和总结大科学装置概念的基础上,从集群和集群化的视角,界定了大科学装置的定义,总结了大科学装置的集群的成因与作用,特别是大科学装置集群的背景、内涵、功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产品技术和功能的同质化水平越来越高,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等传统做法来竞争的空间已经越来越狭窄,而今服务创新已成为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重要武器,也是目前国内外企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国外学者目前普遍重视服务与一般产品的内涵和功能差异等深入研究,关注基础理论剖析结合实证分析检验来研究服务创新模式;国内学者更多是在引进和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内容涉及到服务理念
学位
科技副职是指中科院各单位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选派优秀的科技和管理骨干,到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全时担任副职的人员。自1985年,中科院首开选派科技副职的先河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科院的科技副职工作日趋完善,科技副职在推动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角色理论是用角色概念来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的理论,科技副职在挂职的过程中,总是不时地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科技副职在角
学位
医疗是一种基于知识的技能性实践活动。作为这种实践活动主体的医生,其职业胜任能力,是医疗实践满足社会功能的基本保障。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医学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即从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医生的社会角色日渐多元化,职业环境更加繁琐复杂,工作过程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这对医生的职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对医生职业胜任能力的测评方法
学位
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论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他的思想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的。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思辨哲学范式完结时,费尔巴哈通过感性本体观给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庞大的理性体系上打了一个缺口。他通过对思辨哲学与宗教神学的批判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人本学唯物论思想。从费尔巴哈把哲学的研究从传统的天上拉到了人间。他对传统哲学与宗教神学的批判是通过对感性本体观和主体性的原则的方式来达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