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临床常见慢性胃炎证型分布的一般规律,探讨慢性胃炎常见证型各证型与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慢性胃炎类型的相关性,为慢性胃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临床借鉴。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首先根据慢性胃炎的西医及中医的诊断标准确定收集的证候和症状等资料,然后设计临床调查表格进行收集。收集病历均来源于消化内科住院病历1027例,实际统计分析时病历为782例,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 结果:各证型出现频率依次为中虚夹湿型>肝胃不和型>中虚气滞型>寒热错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证型分布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CG类型有显著相关性(P<0.01);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按HP感染情况分组:例数方面:中虚夹湿型在HP阳性组最多见;肝胃不和型在阴性组最多见。中医证型在Hp感染阳性组和阴性组出现的频率:HP阳性组:中虚夹湿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中虚气滞型>脾胃气虚型>肝胃不和型>寒热错杂型。HP阴性组:寒热错杂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气虚型>中虚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中虚夹湿型。不同证型的Hp感染率:中虚夹湿型、胃阴不足型的Hp感染率最高(87.2%、81%);肝胃不和型、寒热错杂型的感染率最低(49%、42.9%)。慢性胃炎类型的中医证型分布:例数方面:中虚夹湿型在CSG组最多见;肝胃不和型在CAG组最多见。中医证型在不同CG类型出现的频率:CSG组:中虚夹湿型>寒热错杂型>肝胃不和型>中虚气滞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脾胃气虚型。CAG组:脾胃气虚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中虚气滞型>肝胃不和型>寒热错杂型>中虚夹湿型。 结论: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有关、与 CG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一客观指标对中医的辨证有重要参考意义;又中虚夹湿证是慢性胃炎最常见证型,脾胃虚弱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机,提示在本病的论治中,以益气健脾、扶正固本、和胃化湿为基础,是减轻病情、促进痊愈和减少复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