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温度对单晶硅摩擦化学去除的影响机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ongzhanyuy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晶硅因其优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被广泛用作微机电系统(MEMS)、集成电路(IC)和光电子元器件的结构功能材料。本文借助原子力显微镜(AFM)首先研究了不同温度对疏水单晶硅表面微观摩擦化学材料去除的影响规律,发现温度升高会同时改变界面吸附水膜体积和摩擦化学反应速率,进而影响微观磨损。在此基础上,通过控制环境相对湿度解析了温度单一因素对疏水硅表面摩擦化学材料去除的影响机理,证实了单晶硅摩擦化学磨损随温度升高仍然遵守反应动力学模型。最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仪对磨痕和磨屑进行形貌和化学成分表征,探明了宏观尺度下温度对单晶硅磨损的影响规律,并结合微观实验机理为微机电系统的磨损和失效提供理论支持。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探明了大气环境下温度对单晶硅摩擦化学去除的影响规律在潮湿大气环境下,使用二氧化硅探针对疏水硅样品进行微观磨损实验,结果表明磨损深度和体积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少,说明大气环境下温度的增加对单晶硅的摩擦化学去除存在抑制作用。同时,界面摩擦力和粘着力也随温度的增大而减小。温度对单晶硅纯机械去除的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比了温度对不同晶面单晶硅表面磨损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较低的温度下,影响不同晶面磨损量的主要因素是材料的原子结构,即原子面密度和层间距;随着环境温度的不断增大,由于表面氧化而导致不同晶面间的磨损量差异逐渐减小。(2)揭示了大气环境下温度对单晶硅材料去除的影响机制基于不同环境温度下单晶硅表面微观磨损实验结果,分析得出温度对单晶硅磨损的抑制作用主要来源于界面吸附水减少削弱了摩擦化学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对磨副界面液桥体积与基底表面微观材料去除速率呈正比关系,即液桥体积越大,磨损速率越高。而温度升高导致环境相对湿度的急剧减少降低了单晶硅与二氧化硅探针之间的液桥体积,进而抑制单晶硅材料的微观摩擦化学去除。(3)通过控制环境相对湿度解析了温度对单晶硅摩擦化学磨损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对湿度不变的情况下,单晶硅的磨损深度和体积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磨损过程中的摩擦力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是粘着力随温度的增加略微减少,归因于温度的升高导致半月板边界点与球心的连线与垂直方向夹角的减小。根据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温度升高促进滑动界面摩擦化学反应,且摩擦化学磨损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满足阿伦尼乌斯公式。(4)揭示了宏观尺度下温度对单晶硅材料去除的影响规律使用摩擦磨损实验机研究了宏观尺度下环境温度对材料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机械去除的影响有限,而对摩擦化学去除过程影响显著。宏观尺度下,温度对单晶硅的材料去除的影响主要归因于温度升高导致相对湿度的降低,使得接触界面间参与摩擦化学反应的液桥体积降低从而抑制了磨损行为。当相对湿度恒定时,单晶硅的材料磨损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加剧。宏观条件下实验结果与微观一致,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磨屑形貌进行观察发现,纯机械去除产生的磨屑以棒状结构为主,而摩擦化学去除产生的磨屑形貌以“雪花”状结构为主。经过对不同温度下磨屑成分进行能谱分析发现随着温度的增加,磨屑中氧元素含量也随之增加。说明相对湿度不变的情况下,温度的增加促进了界面摩擦化学反应。
其他文献
不同取向和形状的析出相对镁(Mg)合金有着显著不同的强化效果。以盘片状或板条状沿Mg基体基面分布的析出相对基面滑移的阻碍作用较差,导致其析出强化效果有限。与之相比,以盘片状沿Mg柱面分布的析出相可有效阻碍基面滑移,体现出了优异的析出强化效果。通过孪生-时效-去孪生(TAD)方法,Mg-Al系合金中沿基面分布的盘片状Mg17Al12相已被成功调控至柱面分布,显著提高了合金的屈服强度。由此可见,调控析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盾构刀具常发生严重磨损的情况,需要及时更换,但频繁的开舱检修和停机换刀不仅对操作人员带来很多安全隐患,同时还对施工进度和成本造成影响,因此探究刀具的磨损规律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和研究意义。在查阅大量研究盾构刀具磨损问题的文献后,本文以滚刀为研究对象,搭建盾构模型试验台进行试验,研究掘进参数对滚刀磨损量的影响,建立滚刀磨损预测模型,并优化试验掘进参数以减少滚刀磨损和提高掘进效率,主要
交错并联三态Boost变换器(Interleaved Tri-state Boost Converter,ITBC)被广泛应用于低压大电流输入、高电压输出,且要求低输入电流纹波和快速动态响应的新能源发电系统等场合,其综合了交错并联形式和伪连续导电模式(Pseudo 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PCCM)的优点,不仅减小了输入电流纹波,有利于延长光伏电池、燃料电池等的寿命,
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引发了人工智能的浪潮。许多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高科技公司纷纷把目光聚焦到了无人驾驶汽车上。作为关键技术之一的驾驶环境感知任务,车道线和道路目标的检测在其中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车道线检测是实现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如:车道保持辅助,车道偏离预警,车道居中辅助等功能的先决条件,也是实现完全无人驾驶路径规划与决策、车辆运动控制的必要前提。无人驾驶汽车如何实时准确的识别道路中
风洞试验是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和高超声速飞行器研制的关键技术手段。与其他风洞相比,脉冲燃烧风洞具有能量利用率高,能同时保证高超声速推进试验高焓、高动压和发动机工作时间的优点,是我国开展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关键地面实验设备。由于,脉冲燃烧风洞启动过程中的高速来流会对实验模型产生巨大的瞬态冲击,加之风洞有效实验时间短暂,仅有300ms,在这样短暂的一段时间内,测量一个飞行器模型所受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断提升,各种军工产品、大飞机、精密仪器的研发制造也如火如荼的展开,对于高强度不锈钢的应用需求也随之大幅度的提高。作为目前在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高强度不锈钢,15-5PH不锈钢凭借着其优异的硬度、强韧性和耐蚀性,被广泛的应用于飞机部件、阀门部件、齿轮、传动轴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在装置运行过程中,这些“近似紧固”配合的零部件间会产生微动磨损,造成
路面低温开裂的产生是由于沥青路面在服役过程中长期处于较低温度下,沥青的抗裂性能损失较为严重,当外界温度产生变化时,沥青胶结料并不能表现出良好的粘弹性性能导致沥青路面出现收缩裂缝。沥青路面的低温抗裂性能主要取决于沥青胶结料的低温拉伸变形性能,但传统的BBR试验对沥青胶结料低温性能的评价过于笼统,1h的低温恒温养护时间并不足以充分考察物理硬化对于其抗裂性能的影响,得到的实验结果会严重高估沥青材料的低温
随着重载铁路运输的发展及复杂服役环境的影响,轮轨损伤日益严重,严重影响列车运行安全与维修养护成本。激光熔覆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表面处理技术,可对局部损伤钢轨进行修复与再制造,以达到修复轮轨损伤、降低磨损与损伤,延长轮轨服役寿命等目的。因此,开展钢轨试样激光局部修复涂层微观组织与损伤性能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利用TR-3000多模横流CO2激光器对模拟损伤后的钢轨试样表面进行激光局部修复
目前制备银纳米粒子/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纳米纤维进行表面后处理,让纳米粒子吸附在纤维表面,另一种是把银纳米粒子或前驱体银盐与聚合物基体混合后进行纺丝。纤维上纳米粒子的尺寸、形状、组成、结构和排列决定了复合材料的内在特性,但以上方法制备得到的纳米复合纤维使粒子在纤维中的均匀分布很难实现其功能化,而目前对于在纳米纤维上原位生长具有特定排列结构的纳米银的研究还很少,大多都是通过物理模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并且还在迅速发展,建设体量日益庞大,相关技术渐趋成熟。针对国内地铁线路实际盈利率低和系统能耗较高的问题,地铁再生制动能量回收利用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再生制动能量回收利用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电阻式、逆变回馈式和储能式三种,储能装置将列车制动过程的电能储存于储能介质中,并在列车牵引时释放储存的能量,对中压电网影响较小,同时储能装置响应时间较快,可以降低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