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法哲学思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xinghu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质。它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模式中,而且渗透人们的行为方式里,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天人合一”思想在人类新型文明的形成中,如何参与对现实的指导和对未来的建设,涉及对传统与现实及其互动方式的理解。本文从“天人合一”思想与和谐社会视角出发,试图对“天人合一”的时代内涵重新梳理,实现其在和谐社会领域的重新认知,并试图将其有生命力的东西找到与现代制度的结合点。文章从以下五部分做出相应的论述:第一部分,“天人合一”思想概说。将“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历史的长河中,叙述“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及演变;“天人合一”思想产生的文化心理根源及在民族文化心理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天人合一”对我国传统法律的影响,从而作为重新剖析“天人合一”的理论背景。第二部分,“天人合一”与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为底蕴,并以唯物史观为主要哲学基础,和谐社会是对日趋分明的贫富差距制衡;是对公平与效率的统筹兼顾;是对社会混乱、危机、冲突与对抗的化解,是在人们道德观念的重新整合。第三部分“天人合一”与环境法治。面对世界的持续性发展的问题,我们既要重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价值,又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对之进行富于时代性的诊释,人与自然友好相处,应协调发展、有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快现有环境与资源法律体系的完善;树立正确的环境道德观。第四部分,“天人合一”与人际和谐。探讨了人际和谐的文化渊源,阐述“天人合一”对和谐人生环境的影响:弘扬诚信精神;增强友爱、宽容精神;加强党的执政伦理建设。第五部分,“天人合一”与社会和谐,因时损益,以现实社会生活需求为基石,以时代精神为坐标系,以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个人发展为方向,反思“天人合一”思想对现代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走向。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批判、激扬,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科学对接与有机融合,传统文化才会焕发生气,成为建构未来的伟大动力。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以老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老年住院患者患病行为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对部分老年住院患者进行针对性认知行为干预,探讨有效干预的策略和方法。方法本研
所谓的"司法腐败",有时并非真正是司法的腐败,而是司法的无奈,是司法不独立的后果,也可以说,正是因为司法不独立才成为很多"司法腐败"表象的内在根源。
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各层级地方政府在机构改革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明确各级政府的定位,分析垂直管理问题,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公共管理,可以让地方政府机构更好地发挥作
诗歌中意象的营构是诗人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不同民族的诗歌中,因历史、传统观念、地理、气候和文化的差异,同样的意象往往显示了不同的象征意味。与此同时,在不同种族和文化条件
人类的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在信息革命时代,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非语言交际在商务活动中凸显。非语言交际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在商务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道家“无为而治”,其基本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要去强为、妄为,要顺其自然而为,并进一步对管理者提出“三宝”、“四不”的要求。道家无为而治思
<正>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下,经过企业领导者的积极倡导和职工的长期实践所形成的为企业绝大多数职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业准则、道德规范、优良传统
澳大利亚与亚洲在地理上是近邻,而与西方在历史和文化上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使得澳大利亚的对华外交政策有时显得模棱两可。正如许多澳大利亚人常不清楚自己的身份归属一样,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也是新世纪中国青年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说,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不断创造的辉煌史。从20世纪中叶到新
萨特是存在主义的著名代表,他十分关注本体论。为了分析萨特哲学的基础及出发点,必须了解他的哲学本体论。本文从"出发点"和"存在观"两个方面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