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光谱及机载激光雷达的云南松受小蠹虫危害程度特征提取与分类诊断方法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a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光谱、激光雷达(Li DAR)技术已经成为农业、林业、草原病虫害监测的重要手段。高光谱数据包含丰富的病虫害危害光谱信息,但空间立体结构信息不足;Li DAR数据空间分辨率高、立体结构信息丰富,但病虫害危害特征信息不明显。结合Li DAR和高光谱数据,快速、精准的提取林业病虫害信息实现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云南松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树种,分布广、面积大。小蠹虫是世界性的林业有害生物,对云南松危害十分严重,虫害暴发后很难控制,对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本论文以受小蠹虫危害的云南松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面高光谱、机载高光谱和机载Li DAR等技术,对冠层枯梢率与地面调查全树枯梢率进行相关性分析;从针叶到冠层尺度进行不同危害程度(健康、轻度危害、中度危害、重度危害)的高光谱特征提取与分析,获取危害特征曲线及最佳监测波段窗口;对机载高光谱采集的受小蠹虫危害的云南松冠层进行光谱特征提取和分类诊断,选出最优特征提取与分类诊断方法;利用此方法结合机载Li DAR和高光谱数据,实现试验区内每株云南松的危害程度分类诊断,并将结果可视化。研究结果如下:1)遥感监测的数据为冠层的特征数据,尤其是冠层中上层的特征数据,本研究对冠层枯梢率与地面调查全树枯梢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呈极显著正相关。对冠层枯梢率与地面调查全树枯梢率进行一元线性拟合,得到拟合方程y=1.011x,实现了通过冠层枯梢率对全树枯梢率进行估算,来划分云南松受小蠹虫危害程度等级。2)从针叶到冠层尺度上对云南松受小蠹虫危害程度进行光谱特征提取和分析,得出两种尺度的危害特征光谱具有相似性。在针叶尺度上不同危害程度的光谱反射率曲线在“红谷”(640~700 nm)存在差异;在近红外波段波动明显,随着小蠹虫危害程度加重,云南松针叶光谱反射率显著降低;最佳光谱反射率监测波段多属于红光波段,其范围大致为765~838 nm。光谱一阶导数在“红边”(680~740 nm)有明显的波峰,且峰值达到最高,随着危害程度的加重,峰高逐渐降低,同时“红边”位置向蓝光方向发生轻微偏移;在750~950 nm,有明显的波峰和波谷,四类危害程度具有相似的整体趋势,最佳光谱一阶导数监测波段主要是可见光红波段的702~744 nm。在冠层尺度上随着小蠹虫危害程度加重,光谱反射率在近红外波段显著降低,“红谷”处反射率值有上升趋势,在重度危害时,“红谷”有消失迹象。光谱一阶导数曲线在“红边”处随着危害程度加重,峰值逐渐降低,且“红边”位置有向蓝光波段发生轻微偏移的趋势。3)对无人机采集的云南松不同受害程度的冠层高光谱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植被指数(VI)、连续小波变换(CWT)三种特征提取方法,对预处理后的光谱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对提取结果分别结合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最邻近和BP神经网络四种分类算法进行危害程度分类诊断,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精度评价,得出基于CWT的BP神经网络分类算法的诊断效果最好。4)为解决“同物异谱,同谱异物”的问题,融合了机载Li DAR和高光谱数据,进行自动单株分离,获取单株冠层图斑信息,对图斑内高光谱数据进行提取和合并,得到林区内包含高光谱信息的单株云南松冠层矢量数据。利用基于CWT的BP神经网络分类算法进行区域尺度的云南松受小蠹虫危害程度分类诊断,总体分类精度为90.83%;最后对试验区内小班进行成灾分析判定并将分类结果可视化。综上所述,本文在以冠层枯梢率划分云南松受小蠹虫危害程度等级;从针叶到冠层尺度云南松受小蠹虫危害程度高光谱特征提取、分类诊断方法;机载Li DAR与高光谱数据融合进行单株危害程度分类诊断三个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受气候变化及自然干扰的强烈影响。气候变化不仅通过温度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变化直接影响森林生长,还将通过改变自然干扰发生面积与强度间接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目前对气候变化及自然干扰如何影响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收支,以及是否会改变森林碳源/汇状态、气候变化和自然干扰的叠加作用将加剧还是减缓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损失尚不明确。本研究以三峡库区乔木林生态系
生长调节因子(Growth-regulating factor,GRF)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目前,拟南芥、水稻和玉米等草本植物的GRF基因功能研究较为活跃,研究人员发现GRF在叶片大小控制、根发育、茎径向生长等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GRF的调控作用较为复杂,其不但受mi R396的调控,而且与GIF(GRF-interacting factor
棕榈藤是热带森林的主要伴生种之一,也是珍贵的非木质资源,具有很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过度采伐利用使棕榈藤的生长环境受到破坏,棕榈藤伴生林的生态稳定性降低,棕榈藤资源供给能力下降,限制了棕榈藤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棕榈藤伴生林的生态稳定性,增加棕榈藤资源供给能力成为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氮(N)和磷(P)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关键营养元素,合理的N、P养分调控是改善棕榈藤伴生林生长状况,提高棕榈藤更新生长能
绿洲防护林是干旱区森林碳储量的主体,占其总储备量80%以上。新疆杨是该区防护林建设的主要树种,对于估算区域农田防护林系统的生物量及其碳汇功能意义重大。尽管过去对新疆杨农田防护林的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有相关研究,但对于不同年龄结构林带生物量分布及其固碳特征缺乏系统认识,直接影响着区域防护林总生物量及其固碳功能的估算精度。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磴口绿洲的新疆杨典型农田防护林带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
重组竹是以竹材和树脂为原料,经过定向重组成型的一种新型竹基复合材料,具有原材料利用率高、力学强度高、尺寸稳定性强、天然可降解等优势,应用领域逐渐从室内中端产品拓展到户外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对于竹材的高效高质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竹材的生物质特性,重组竹在户外应用环境中会发生光降解,导致表面劣化、性能下降和使用寿命减少。因此,本文通过对重组竹的物理力学性能、胶合界面、表面紫外光降解机理和紫外屏
LBD(Lateral Organ Boundaries Domain)蛋白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及防御等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LBD家族成员众多,在拟南芥中共鉴定到43个LBD蛋白。前人研究表明拟南芥LBD6对侧生器官的发生、器官的极性建立及花粉的正常发育等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在水稻中的同源基因Os AS2的过表达能抑制水稻芽的分化,促进细胞分裂;其在玉米中的同源
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地下部分的研究,往往是各个层次研究的重点。但对地下部分根系的研究,尤其是细根的研究较地上部分相对薄弱。细根不仅是森林净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汇”,也是土壤碳和养分的主要“源”,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而对细根动态(包括细根生物量、生产量、分布、周转、呼吸和分解等)的研究中,由于细根分类方法各具优缺点且难以统一,限制了对细根分解规律和机制的阐明;对森林生态系统细
山茶属物种有将近280余种,其中具有油用价值的都可以统称为油茶(oil-tea,oil-C amellia)。油茶是我国南方丘陵山区特有的优质木本油料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油茶品种在果实形态、种仁含油率以及种仁油脂品质等果实性状都存在一定差异,但对性状差异的形成机理鲜有研究。前期发现,不同油茶果实鲜果出籽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果皮组织的差异,而果皮组织的木质化过程对鲜果出籽率有重要影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分配是决定植株生长的两大主要因素。环境条件的改变不仅影响光合作用,还改变光合产物的分配格局,从而影响林木生产力的形成。马尾松是我国主要的人工林树种,分布面积广,但生产力水平低。关于马尾松林生产力的科学研究很多,但缺乏对马尾松光合产物形成、分配和积累过程的系统研究。本文以马尾松幼苗为对象,连续监测马尾松幼苗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规律,结合13C同位素脉冲标记技术,探究了光合产物在
工程塑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3D打印材料。作为品种最多且应用最广的工程塑料,聚酰胺(PA)具有结晶度高、熔体黏度低、流动性好、易加工成型,且在3D打印成型后保持良好机械性能等优点。PA种类很多,通过不断改进改性方法,将开发出性能优异的纳米PA、无卤阻燃PA、导电PA、磁性PA等新型PA材料并用于3D打印技术。综述了PA6、PA11、PA12、PA66材料在3D打印技术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