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青藏高原西部松木希错和塔若错沉积岩芯中的正构烷烃、总有机碳(TOC)、总氮(TN)、微量元素等多参数进行了分析。通过定年和数据分析,分别重建了青藏高原西部西风带气候区近70年来和印度季风气候影响区近3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并比较了两者的差异。通过因子分析法分析松木希错和塔若错沉积物中微量元素、总有机碳(TOC)和无机碳(IC),发现F2因子很好的反映了环境的干湿变化。通过对比松木希错陆生植物正构烷烃的平均碳链长度(ACL)与冰芯记录的青藏高原温度及狮泉河气象站温度变化发现,松木希错沉积物中陆生植物正构烷烃的ACL主要记录了湖区的温度变化,但在约1998年以后,受物源改变影响,其不再具有指示温度变化的意义。而塔若错沉积物中陆生植物正构烷烃ACL受水生植物正构烷烃输入的影响,不能反映湖区的温度变化。通过分析湖盆特征发现,松木希错沉积物中水生植物正构烷烃C21+23+25含量主要受湖泊水深及温度变化影响,陆生植物正构烷烃C27+29+31含量主要受湖区温湿变化影响;塔若错沉积物中水生植物正构烷烃C21+23+25含量主要受入湖水量和温度变化影响,陆生植物正构烷烃C27+29+31含量主要受湖区温湿变化影响。
松木希错沉积物中各地球化学指标显示,自约1930年以来,F2呈整体升高趋势,表明湖区环境有变湿趋势;TOC和TN均呈整体升高趋势,表明湖内外生物生产力增加;C21+23+25和C27+29+31均呈现整体升高趋势,表明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发育状况逐渐好转;C/N值呈整体降低趋势而Paq值呈整体升高趋势,表明沉积物中水生生物有机质尤其是水生植物有机质输入量呈现增加趋势。近70年来松木希错湖区环境变化具体表现为约1930~1950年和约1979~2007年的相对干旱特征以及约1950~1979年的相对湿润特征。在约1930~1950年间,松木希错湖区生物生产力较低,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发育较差,尤其是陆生植物发育更差,这与该时期湖区温度较低及环境干旱有关。而在约1979~2007年间,松木希错湖区生物生产力相对较高且呈增加趋势,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发育状况明显好转,尤其水生植物在该时期内空前繁盛,这与该时期湖区温度升高及环境变湿有关。在约1950~1979年间,松木希错湖区生物生产力较低,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发育较差,尤其是水生植物发育更差,这与该时期湖区温度较低有关。
塔若错沉积物中各地球化学指标显示,自约1705年以来,F2呈整体降低趋势,表明湖区环境逐渐变干;TOC和TN略有降低的趋势,表明湖区生物生产力稍有降低;C21+23+25和C27+29+31略有降低的趋势,表明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发育状况稍有变差;C/N值呈整体降低趋势,表明沉积物中水生生物有机质输入量不断增加;Paq值呈整体降低趋势,说明沉积物中陆生植物较水生植物正构烷烃输入量增加。对松木希错和塔若错F2进行对比发现,近百年来,西风带气候区环境由干变湿,而印度季风气候影响区环境有逐渐变干趋势。并且对松木希错和塔若错沉积物中正构烷烃总量、Paq及TOC对比分析发现,近百年来,高原西部西风带气候区升高的温度与变湿的环境均可能促进生物的发育,而印度季风气候影响区变干的环境可能对生物发育影响较小,该区生物的发育可能与升高的温度有关。对比松木希错F2与古里雅冰芯积累量变化发现,两者整体变化趋势一致。对比塔若错F2与古里雅和达索普冰芯积累量变化发现,约1880年以来,塔若错F2与达索普冰芯积累量变化趋势一致,但约1880年之前,其与古里雅冰芯积累量变化趋势一致,这可能与西风以及印度季风对该区影响强弱变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