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老病与扩心病的LMNA基因的突变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早老病患者的LMNA基因突变筛查早老综合症(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syndrome, HGPS, OMIM176670),又简称早老病,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早发并且严重的过早老化性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特征表现为身材矮小、体重低、早期脱发、脂肪营养障碍、硬皮病、关节可动性降低、家族性肢端骨质溶解和老年人面容。早老病多始发于一岁之内,两岁之后才能做出诊断,平均存活年龄为13.4岁,一般存活年龄在7岁到27岁之间,极少数能活到45岁,心脑血管疾病是早老病主要的死因。早老病患者多为儿童,研究报道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为1/4000000~1/8000000。男性多发于女性,比例大约为1.5:1。目前,国内尚无早老病发病率的相关报道。研究结果表明,早老病的发生与LMNA基因的突变有关。LMNA基因突变可以引起一系列核纤层蛋白异常变化,从而引发相关的核纤层蛋白疾病,比如早老病、扩心病等。LMNA基因不同的突变会引起不同患者表现出相似的疾病表型。此外,同一个基因突变又可引起不同患者表现出不同的疾病表型。中国人群早老病患者与LMNA基因的突变筛查研究极少,而不同种族的遗传易感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中国汉族早老病患者及其家系进行LMNA基因的突变筛查,有助于了解在中国汉族人群中LMNA基因的变异与早老病的关系。为了阐明中国汉族人群早老病的遗传基础,本研究收集了1个中国汉族早老病家系和100个正常对照,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该早老病家系所有成员与正常对照的LMNA基因序列,寻找与该早老病家系相关的LMNA基因突变。本研究在1个早老病家系的所有成员中检测到位于LMNA基因的变异c.1579C>T,该变异引起的第527位的精氨酸改变为半胱氨酸(p.R527C),其中先证者及其弟弟为LMNAc.1579C>T的纯合改变,父母亲均为LMNAc.1579C>T的杂合改变;在100例正常对照中未检测到LMNA基因的突变。本研究表明该早老病家系患者系LMNA基因的纯合突变p.R527C所致。二、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LMNA基因突变筛查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 OMIM115200)是以心脏扩张和收缩功能障碍为典型特征的一类遗传高度异质性、临床多样性的疾病,是心肌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心力衰竭、猝死、心律紊乱和血栓栓塞。扩张型心肌病起病相对缓慢,男性多发于女性(男:女=2.5:1),群体的发病年龄在20-50岁之间,而个体发病年龄日益趋于年轻化,5年病死率为15%~50%,生存率不到50%。DCM主要呈散发性,欧美地区相关资料统计DCM每年的发病率大约为7/100000。在日本,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 iDCM)的发病率相对较低,约为1.2/100000。在中国,1992年南京市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DCM的发病率约为1.3/10000。据文献报道,近年来DCM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均有上升趋势,该病仍然是世界上心血管疾病的一大难题。目前,DCM的病因及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但是,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DCM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明显相关,约35%的DCM患者呈家族性遗传,现研究已发现27个染色体位点上的43个突变基因与DCM有关,其中32个基因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Familial dilated cardiomyopathy, FDCM)的发生有关,LMNA基因是FDCM伴传导阻滞的致病基因。目前文献报道的能引起DCM发生的LMNA基因突变包括R60G,L85R,K97E,E111X,E161K,Arg190Trp,N195K,E203G,E317K,R377H,L59R,S573L,Glu53Val,Glu186Lys等,这些突变分布在所有12个外显子上本课题组前期初步完成了一个扩心病家系的候选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国汉族人群DCM发生的遗传基础,2009年-2011年,我室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合作收集了1个扩张型心肌病家系和31个散发的扩心病患者,利用PCR扩增和sanger直接测序的方法对LMNA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分析,寻找与DCM相关的新发突变,为更好地预防、诊断和治疗DCM奠定良好的研究基础。本研究通过对1个DCM家系内的所有患者和31个散发的DCM患者进行了LMNA基因突变筛查,发现了8个变异,与dbSNP数据库相比对,其中c.(-)212t>c、 c.*319a>g、c.1698+57g>a是3个未知的变异,位于LMNA基因的非编码区;而其它5个变异是已报道的SNPs(rs505058、rs553016、rs74116489、rs4641、rs538089)。由此推测,LMNA基因5个已报道的SNPs为多态,而其非编码区发现的3个未知的变异c.(-)212t>c、c.*319a>g、c.1698+57g>a可能是DCM的致病变异。
其他文献
有性生殖是植物生活史中最关键的环节,也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研究热点。其研究涉及较多的学科领域,主要包含授粉、受精、胚胎发育等一系列重要事件。塔罗科血橙新系是由中国农科
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产量的一条有效途径,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在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基因芯片技术是研究差异表达基因的有效手段,有助于筛选目的基因。本文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与其保持系NJCMS1B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寻找大豆雄性不育相关基因,旨在为大豆雄性不育机理研究提供基础。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以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及其保持系NJCMS1B
三酰甘油(TAG)是绝大多数植物中最重要的油脂贮藏形式,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ycerol acyltransferase, DGAT)是三酰甘油合成的限速酶,它的主要作用是催化二酰甘油加上脂肪酸酰基生成三酰甘油。目前在植物中发现了4类DGAT:膜结合蛋白DGAT1, DGAT2, WS/DGAT以及可溶性的DGAT. DGAT在油脂合成、种子发育与成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植株衰老与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能引起人体急性和慢性感染。急性感染主要与三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tion system,T3SS)和运动能力有关,而慢性感染主要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为珙桐科珙桐属落叶乔木,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孑遗种,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国家I级重点保护濒危物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本研
结核病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直至目前仍是全球公共卫生的严重威胁。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每年有三百万人死于处于活跃期的结核病。结核菌作为迄今最成功的致病菌之一,成功秘诀中的重要一环在于其能有效逃避被激活巨噬细胞的抗菌机制。PE家族作为结核菌基因组中一个独特的家族,被发现与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有关。根据现有研究,该家族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1)PE_PGRS蛋白影响结核分枝杆菌
目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引起胎儿死亡的主要出生缺陷之一,主要由于胎儿心脏在发育过程中受到干扰,使部分发育停顿或缺陷,以及部分本该退化者未能完全退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静止性震颤、肌僵直和运动减少等症状。其主要病理学基础为黑质(substantia nigra,
对同为合肥地区种植和收获的4个中籼稻不育系绿102S、绿敏S、7HS013和1892S,8个中籼稻恢复系凤恢33-2、绿早1号、凤恢35、4HZ021、6C2332、绿稻24、8HZ035和凤恢33及由此配制的10个杂交稻F1代绿102S/凤恢33-2、绿102S/凤恢33、绿102S/凤恢35、绿102S/绿早1号、绿102S/绿稻24、绿敏S凤恢35、绿敏S/4HZ021、明两优6号(绿敏S/
Ypt6和Ypt1属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小G蛋白Rab家族的两个成员,和其它小G蛋白一样,也需在GTP结合态和GDP结合态之间循环,并利用其处于GTP结合态的形式与下游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