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压缩感知的显著性检测算法研究及应用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hc2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智能手机、社交网站等的发展和普及,数字图像等数字化信息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于图像来说,采用人工的方法对图像进行分割、分类、标注等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显著性检测等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由于图像、视频等通常都是维数非常高的数据,处理这些数据甚至会出现维数灾难的问题,而压缩感知理论的提出为有效处理高维数据、避免维数灾难带来了希望。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单幅图像显著性检测中稀疏性与显著性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显著性检测算法。首先对输入图像进行超像素分割并通过一维DCT稀疏变换提取每个超像素的特征(一维列向量)。然后把图像中所有超像素的特征组成一个特征矩阵,通过计算每个超像素的特征在特征矩阵中的稀疏性,或者说是低秩性来确定该超像素的显著性。最后通过多尺度融合和基于显著目标为中心的高斯平滑得到最终的显著图。实验表明,本文算法能够得到较好的显著图。(2)根据协同显著性检测中协同显著区域的相似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低秩分解的协同显著性检测算法。首先通过传统的显著性检测算法得到输入图像对的单幅显著图并选出图像的显著区域。然后计算每幅图像相对于另一幅图像显著区域的协同对比度及协同增量系数并取两者的均值作为协同特征,以协同特征作为权重进行加权低秩分解以突出协同显著目标并通过多尺度的融合得到初步协同显著图。最后通过与单幅显著图的融合得到最终的协同显著图。实验表明,本文算法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到显著性目标及协同显著性目标。(3)人脸识别实际上是一个相似性度量的问题,通过对协同显著性检测算法中使用的协同增量系数进行适当的变形,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表示增量系数的人脸识别算法。该算法用每个类别的训练样本生成对应类别的虚拟样本,并用测试样本和每个类别的训练样本共同线性表示该类别的虚拟样本。对应于测试样本的系数即为增量系数。该算法将测试样本分类到具有最大增量系数的类别。实验表明,本文所提算法是有效的,并且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其他文献
介绍贵州前贤向知方先生的遗著《六碑龛贵山联语》 :论证了楹联产生的根由和时代 ,并条分缕析指出其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 ,从而提出了“神、逸、妙、能”四品的鉴赏标准。这不
实际工业生产过程中常常含有非线性、滞后环节,特别是在化工、冶炼等生产过程中尤为显著。连续搅拌釜式反应(CSTR)在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反应热,及时地减少反应热保证生产正
电机是实现机电能量转换的装置,当今社会已离不开它。直流电机属线性对象,控制性能好,长期以来在需调速的场合独占鳌头;但因其结构复杂,制造成本与维护费用高,再加上其非本质防爆结构,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场合。交流电机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运行可靠、便于维护及易于防爆等优势使其得到广泛应用;但因其非线性多变量特性,调速很困难,致使其长期以来多数作为动力源应用。控制理论、高速开关器件及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
初次见到张凤兰研究员,作为北京蔬菜研究中心育种部的首席专家,她的内敛和淡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她很幸运,198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自己被幸运地分到了北京蔬菜研
温练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1927年生,广东省梅县人。1948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并留校当研究生。1952年转入中央美术学
粗糙集理论由波兰学者Pawlak Z.于1982年首次提出,它是一种新的处理模糊和不确定性问题的数学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知识发现、机器学习、决策支持、模式识别、专家系统及归纳推理
面对全球信息化和网络化浪潮,各级政府正面临如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科学管理,提高行政效能的问题。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是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一,为加强和完善科
本课题的核心内容是开发出包括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的,集数据预处理、模型辨识、参数整定和仿真于一体的应用软件。从现场数据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该软件能满足大部分现场条件的
学位
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无线局域网的定位服务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车辆导航与避险、消防救灾、海洋救援、无人机导航与通信等领域显示出了巨大活力,开拓并推动了无
随着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人类自身身份的认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克服了传统认证方式的很多缺陷而得到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