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跌倒干预效果评估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bzwk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跌倒是老年人常见的、后果严重的对个人、家庭与社会有巨大疾病负担的健康事件。青海省与山西省地处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发展基础薄弱、交通不方便和环境气候恶劣等原因,总体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的健康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健康干预和健康促进的实施效果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前嘉道理慈善基金会与国家卫计委合作,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牵头实施,先后在该地区实施了"提高乡镇卫生院能力"、"农村社区健康促进(Ⅰ)"、"农村社区建康促进(Ⅱ)"和"社区参与促进农村老年健康"等一系列健康干预项目,为农村老年人跌倒预防提供了研究基础。由于跌倒有诊断明确,易于干预和见效时间短等特征,故本研究以跌倒为评价指标,通过对项目村的前后比较和项目村与非项目村的横向比较探索农村地区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与有效的干预措施,为农村老年人跌倒预防策略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在青海省和山西省的4个县8个项目乡镇中,按老年人口结构相似的匹配原则分别选择16个项目行政村(项目村)和16个非项目行政村(对照村)构成研究群体。调查对象为当地居住1年以上且年龄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组成,共1848人。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入户询问的方式,使用的问卷为自制的《中西部农村老年人跌倒情况调查表》,内容涉及一般情况、跌倒情况和跌到评估。采用双核查录入的方法进行数据录入,有效控制数据的质量。本次调查的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所有数据分析过程采用国际通用的SPSS 20.0统计软件完成。以跌倒发生率为评价指标,纵向比较项目点跌倒预防的干预效果,横向比较项目点与非项目点跌倒预防的干预效果,从纵横两个维度全面了解我国中西部农村老年人跌倒的流行病学特征、跌倒发生的后果、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为中西部农村老年人跌倒的预防控制提供实践经验,也为项目实施效果的中期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研究发现:中西部农村老年人跌倒有自身的流行病学特征;调查结果显示:两省调查共1848人,跌倒人数268人,跌倒发生率14.5%,跌倒发生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青海省与山西省跌倒发生率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χ2=17.258,p=0.000),天峻县、大通县、浑源县和永和县等各县间跌倒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χ2=48.909,p=0.000)。1848名中老年人群中春节跌倒64人,占比24.5%;夏季跌倒99人,占比37.9%;秋季跌倒59人,占比为22.6%;冬季跌倒39人,占比14.9%。由此可见,跌倒多发于春夏季节。一年内(2014年9月-2015年9月)发生1次及以上跌倒的人数为268人,跌倒发生率14.5%。早上(6:00-10:00)跌倒74人,占比40.0%;中午(10:00-14:00)跌倒 54 人,占比 29.2%;下午(14:00-18:00)跌倒44人,占比23.8%;夜间跌倒13人,占比7.0%。由此可见,跌倒多发生于早上和中午。屋内跌倒66人,占比27.8%;屋外跌倒72.2%。由此可见,屋外跌倒发生率远高于屋内。其中绊倒95人,占比35.8%;滑倒106人,占比40.0%;碰撞12人,占比4.5%;踩空11人,占比4.2%;跌落4人,占比1.5%;不明原因突然跌倒32人,占比12.1%;其他原因5人,占比1.9%。由此可见,跌倒的主要原因是滑倒与绊倒。头部受伤39人,占总跌倒人数的17.8%;颈部受伤3人,占总跌倒人数的1.4%;面部受伤32人,占总跌倒人数的14.6%,胸部受伤5人,占总跌倒人数的2.3%;腹部/腰部受伤27人,占总跌倒人数的12.3%;髋部受伤1人,占总跌倒人数的0.5%;上肢受伤54人,占总跌倒人数的24.7%;下肢受伤100人,占总跌倒人数的45.7%;脊柱受伤4人,占总跌倒人数的1.8%。由此可见,跌倒的受伤部位主要是下肢(45.7%)和上肢(24.7%)。其中,5分钟以内离地186人,占比75.9%;5-15分钟离地46人,占比18.8%;15-60分钟离地11人,占比4.5%;超过1小时离地2人,占比0.8%。由此可见,大部分跌倒人员在5分钟内(75.9%)能离开跌倒地点。所调查的1848名老人中,一年内(2014年9月-2015年9月)发生1次及以上跌倒的人数为268人,跌倒后痊愈130人,占比56.8%;跌倒所致的损伤缓解79人,占比34.5%;迁延/恶化的1人,占比0.4%;有并发症的8人,占比3.5%;造成残疾的11人,占比4.8%。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跌倒可以痊愈(56.8%),少数可以引起残疾(4.8%)。根据跌倒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青海省和山西省1848名中老人中,跌倒的发生与性别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χ2=1.840,p=0.175)。性别不是影响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跌倒的发生与民族间有统计学差异(χ2=59.073,p=0.000),跌倒发生率高低顺序依次为回族(22.8%)、汉族(17.1%)和藏族(3.0%)。结果提示:在进行跌倒预防的干预过程中,回族是跌倒预防的主要关注对象;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婚姻状况与跌倒之间没有统计学相关(χ2=2.918,p=0.404),婚姻状况不是跌倒的主要影响因素;跌倒的人群当中文化程度与跌倒之间没有统计学相关(χ2=0.257,p=0.968);职业与跌倒检验有统计学相关(χ2= 45.035,p=0.000);居住方式与跌倒之间没有统计学相关(χ2=5.392,p=0.145);跌倒次数间的年龄没有统计学差异(F=2.396,P=0.066);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循环系统疾病(OR=2.745,P=0.000)、泌尿生殖系统疾病(OR=3.428,P=0.007)和耳与乳突疾病(OR=16.139,P=0.023)与跌倒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是跌倒的主要危险因素;食用药物中抗变态反应药(OR=8.509,P=0.015)、心血管系统药物(OR=2.095,P=0.000)和中药或中成药(OR=1.947,P=0.000)与跌倒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项目点跌倒干预效果的纵向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调查对象1179人,跌倒210人,跌倒发生率17.81%,干预后调查对象848人,跌倒755人,跌倒发生率10.97%,两省干预前后的跌倒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χ2=18.176,p=0.000),跌倒发生率明显下降。两省之间,山西省干预前的跌倒发生率16.13%,干预后的跌倒发生率11.87%,青海省干预前的跌倒发生率22.40%,干预后的跌倒发生率9.25%。青海省的干预效果优于山西省。各县跌倒干预的效果评估:干预效果的优劣次序依次是永和县、大通县、天峻县和浑源县。项目点与非项目点跌倒发生情况的横向比较,结果显示:两省项目点调查人数848人,跌倒93人,跌倒发生率11.0%,非项目点调查人数1000人,跌倒175人,跌倒发生率17.5%。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项目点与非项目点跌倒的发生有统计学差异(χ2=15.976,p=0.000),项目的实施对跌倒的干预有显著效果,有效地降低了跌倒的发生。研究结论:农村地区居民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要目标人群之一,实践表明,在农村地区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可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知识、健康意识和健康技能,促使健康行为的逐步形成。跌倒的综合干预措施对山西、青海两省农村老年人的跌倒发生率有降低作用。降低跌倒发生率,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中西部老年人跌倒干预措施,希望我们最终能够寻求一种适应农村社区老年人的低成本高效益的跌倒干预模式,进而促进农村老年人健康。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及感染部位的相关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比较医院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在年龄、合并疾病、肺功能情况、住院时间、病房条件、季
历史的主要作用是想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仅仅是口头讲解,很难使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历史,但若结合相关案例,对历史能够有一定的思考,学生
目的:探讨序贯式健康教育在行关节镜下双束双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6例行关节镜下双束双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
当前,新课改已指出,小学教师需在课堂教学当中对趣味教学方法加以运用,让儿童在愉悦、轻松的环境当中进行快乐学习。由于数学具有较大的抽象性以及逻辑性,所以不少儿童都感到
<正>校本课程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的学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福利性、市场性与社会性,这些属性决定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既需要地方政府的管理与支持,又需要市场力量的孵化与培育,还需要社会组织的积极介入。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要素构成,而“写作”是英语语言能力的最高阶段,要训练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尤其是提高考场作文的水平,平时最
知识图谱是近年来科学计量学新兴的研究领域,通过知识图谱可以直观展现学科动态发展。文章以知识图谱作为研究方法,分时间片考察了2000-2011年间CSSCI收录法学来源期刊关键词
以发生最坏灾难为假设,基于现有卫星通信网络,针对救灾应用场景,提出了快速构建灾地无线网的几种方案,以供参考。
体育教育专业旨在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最突出的特征是实践能力强。为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研究以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游泳专修学生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