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人民币国际化近年来取得极大进展,但2015年8月以来人民币的大幅度波动说明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也不容忽视。有效的货币政策是一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也是维持币值稳定的基础。已有的理论分析和历史经验均表明: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确实对货币政策的目标、传导机制等带来诸多挑战。本文将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传导渠道的影响机制和效果。一国货币国际化的条件是否具备及货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对比是货币国际化的关键。本文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研究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及货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接着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和传导渠道(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受到的影响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货币国际化初期,社会对该货币需求会增加、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均有上升的趋势;另外,随着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利率市场化,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可控性、相关性降低,利率传导渠道的传导效果可能会减弱;以开放条件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为基础进行分析表明:货币国际化以后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渠道作用将会相应增强:由于货币国际化以后可贷资金的可控性降低,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途径的作用则相应减弱。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以及货币、信贷传导途径影响的实证检验表明:以沪港通为代表的资金跨境流动对人民币供应量产生了正向的影响;随着贸易融资规模的扩大,跨境收付净额对货币供应量产生了负向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后,货币政策的货币渠道效果减弱;信贷渠道方面,由于人民币国际化后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发生转变以及近年来的经济转型颇有成效,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传导作用得到强化。在综合考虑人民币国际化理论和实证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完善货币政策制度具有迫切性。目前央行要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灵活性、优化信贷传导渠道,同时要通过谨慎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和推进利率市场化等措施防范人民币国际化导致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