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颚斗蟋的翅型分化、飞行与繁殖间的权衡关系及其控制机理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qncy1232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翅多型现象在许多昆虫种类中均有报道,昆虫翅多型现象的研究对于揭示昆虫翅的进化机理,探讨生活史的进化策略、种群内多型性维持机制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翅二型长颚斗蟋Velarifictorus aspersus Walker为材料,研究了翅多型的地理变异及遗传调控;通过长、短翅系若虫血淋巴内保幼激素滴度变化规律的分析、外用保幼激素和早熟素对其翅型分化影响等的研究,探讨了长颚斗蟋翅型分化的内分泌控制机理;通过飞行行为对长翅型雌、雄成虫飞行肌和繁殖发育影响的检测、长、短翅型雄成虫打斗能力的比较,揭示了长、短翅型雌、雄成虫飞行和繁殖间的权衡关系;通过长、短翅型雌成虫血淋巴内保幼激素变化规律的分析、飞行行为与保幼激素滴度相互关系的检测,弄清了保幼激素对其飞行和繁殖生理权衡的调控机制。  主要获得如下结果:  1、低纬度地区的海口和湛江种群长颚斗蟋的长翅率极高,雌、雄虫长翅率均在90%以上,翅型分化与光周期无关;纬度较高地区的长沙种群雌、雄虫的长翅率均相对较低,其翅型分化受光周期所调控,LD14:10 h和LD16:8 h的长光周期条件诱导其长翅化。可见,长颚斗蟋的翅型分化存在地理变异。对海口种群长、短翅型长颚斗蟋进行了10代的遗传筛选,往短翅型选拔时,子代短翅率显著增加(ANOVA,P<0.05);而往长翅型选拔时,子代长翅率均维持在极高水平。但不论是短翅型选拔或长翅型选拔,均未获得100%的纯系。表明长颚斗蟋的翅型分化受多基因控制。  2、对长颚斗蟋长、短翅系若虫的血淋巴样品和保幼激素Ⅲ标样进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结果显示,不同阶段若虫血淋巴内的保幼激素滴度存在显著差异(Multiway-ANOVA,P<0.05),次末龄(第六龄)的长、短翅系雌若虫血淋巴内保幼激素Ⅲ含量均较高,长翅系六龄雌虫早期、中期和晚期保幼激素Ⅲ的滴度分别为26.1±6.5、21.1±4.8和28.6±3.4 pg/μl;短翅系雌虫分别为25.3±5.1、22.9±4.7和33.6±10.4 pg/μl。末龄(第七龄)的长、短翅系雌虫血淋巴内保幼激素含量均较低,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长翅系雌虫七龄早期、中期和晚期保幼激素的滴度分别为20.1±4.2、12.0±3.0和10.8±1.9 pg/μl,短翅系雌虫分别为20.1±3.6、15.6±2.8和12.8±2.3 pg/μl。依据保幼激素Ⅲ的滴度值和变化趋势,可以认为其滴度的变化或许与若虫蜕皮和成虫羽化有关,高滴度的保幼激素Ⅲ使昆虫蜕皮后保持若虫状态,而低滴度的保幼激素Ⅲ则使其羽化为成虫。  3、对长颚斗蟋长翅系末龄若虫进行较高剂量(≥50μg)保幼激素Ⅲ处理,羽化后成虫短翅率显著升高;且延长保幼激素的作用时间,短翅化的效果更为显著,于次末龄至末龄第4口对长颚斗蟋若虫进行保幼激素Ⅲ处理,其短翅率均显著升高。说明外用保幼激素Ⅲ能够诱导长颚斗蟋的短翅化。然而对短翅系若虫进行早熟素处理无诱导长翅化效果,次末龄和末龄不同阶段长、短翅系若虫血淋巴内的保幼激素Ⅲ滴度亦无显著差异(Multiway-ANOVA,P>0.05),并不支持保幼激素调控假说。因此,外用保幼激素的短翅化作用是否通过直接增加若虫血淋巴内的保幼激素滴度,抑制翅的发育;或通过间接影响蜕皮激素、神经激素等生理因素,从而改变翅的发育,需要进一步研究。  4、对长颚斗蟋长翅成虫分别吊飞5、30、60、120 min,调查了48 h后其飞行肌和繁殖器官的发育状况,结果表明,5 min的飞行对飞行肌和繁殖发育无影响,而长于30 min的飞行能显著促进其繁殖器官的发育(ANOVA,P<0.05),并诱导其脱翅和飞行肌的降解。鉴于长翅成虫在48 h内脱翅率较高,飞行肌出现部分降解,为排除飞行肌降解的影响,进一步调查了吊飞后24 h内未脱翅长翅成虫飞行肌和繁殖器官的发育状况,结果表明,较长时间的飞行能够直接诱导长翅成虫进行快速的繁殖发育。说明飞行时间可能是长颚斗蟋长翅成虫由迁飞转向繁殖的信号,当飞行时间超过一定临界值时,促进其快速繁殖发育。  5、对不同处理雌、雄成虫的取食量调查结果显示,卵巢发育较慢的未飞行长翅雌成虫和仅飞行了5 min的长翅型雌成虫取食量较低,均显著低于短翅雌虫的取食量(ANOVA,P<0.05);而卵巢发育较快的长翅型雌成虫(飞行时间≥30mm)和脱翅雌成虫的取食量较高,与短翅雌虫无显著差异(ANOVA,P>0.05)。对雄成虫取食量的调查结果显示,附腺发育较快的长翅型雄成虫(飞行时间≥30min)和脱翅雄成虫取食量较高,与短翅型无显著差异,而附腺发育较慢的未飞行和仅飞行了5 min的长翅型雄成虫取食量显著低于短翅型。这一结果说明飞行和繁殖的生理权衡与营养物质的摄取量有关,取食量与繁殖发育间具正相关性。  6、长颚斗蟋雄成虫在无雌虫时,打斗等级低,大多数的打斗属于第2或第3等级,而当有雌虫存在时,雄成虫间打斗几乎都为第6等级。说明长颚斗蟋雄成虫能够对所争夺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根据资源的价值调整打斗策略。对长、短翅型雄虫体重和勇敢度(Boldness)的比较结果显示,羽化当日,头幅相近的长、短翅型雄成虫体重无显著差异;羽化后8d内,长翅型雄成虫的体重无明显变化,而短翅型雄成虫的体重显著增加,且显著重于羽化后第8d的长翅型雄成虫(t-test,P<0.05)。这一结果说明,羽化后长翅型雄成虫体重基本维持不变,短翅型雄成虫则快速增加体重,而使短翅型比长翅型雄成虫更为强壮。对长、短翅型雄成虫的勇敢度测试结果显示,在所测试的10 min内,受试长翅雄成虫80%的个体离开了避难所,而短翅雄虫只有56%个体离开了避难所,长翅型雄成虫中勇敢型个体的比例显著高于短翅型(x2-test,P<0.05),说明长翅型和短翅型雄成虫的个性存在差异,长翅型雄虫更为勇敢。在争夺配偶的打斗中,短翅雄虫获胜率显著高于长翅雄虫,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Binomial test,P<0.05)。进一步说明长、短翅雄虫在飞行和繁殖上存在权衡关系。然而,长翅型雄成虫在无雌虫时打斗获胜率显著高于短翅型雄成虫;飞行后的长翅雄虫打斗欲望更加强烈,在无雌虫时的打斗中,获胜率显著高于未飞行的长翅雄虫和短翅雄虫。暗示长翅雄虫在争夺配偶上的劣势可能在领地争夺上得到补偿。  7、长颚斗蟋长翅型雌成虫在羽化后1日龄时,飞行能力极弱,总飞行时间仪20.9±1.8 min,且所有个体均不具迁飞能力;3日龄时飞行能力增强,总飞行时间为96.8±12.3 min,有17.5%的个体具迁飞能力;至5日龄时飞行能力达到最大值,总飞行时间超过120 min,有40%的个体具迁飞能力,随后飞行能力维持在较高水平。说明长颚斗蟋长翅型雌成虫的飞行能力受年龄所影响,5-9日龄可能是其迁飞期,但迁飞个体比例较低,多数为散飞类型。  8、对羽化后第7d不同时间段的长、短翅型长颚斗蟋雌成虫血淋巴内保幼激素Ⅲ的滴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长翅型雌成虫的保幼激素滴度存在昼夜变化节律,于熄灯前1h显著增加,而短翅型雌成虫的保幼激素滴度较高,无显著的昼夜节律(ANOVA,P<0.05)。对长翅型雌成虫进行高剂量的早熟素处理抑制了其飞行行为,而保幼激素处理能部分逆转早熟素对飞行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对飞行和未飞行长翅雌成虫血淋巴内保幼激素Ⅲ滴度进行比较,发现保幼激素Ⅲ在长时间的飞行结束时显著升高(ANOVA,P<0.05)。证实了长颚斗蟋长时间的飞行需要高滴度的保幼激素参与。在飞行结束后,保幼激素滴度首先下降至正常水平,尔后滴度持续上升,不再具有昼夜变化节律,与短翅雌成虫相似,且卵巢快速发育。这说明长时间的高滴度保幼激素是调控长颚斗蟋卵巢发育的重要原因。因此,保幼激素对长颚斗蟋的飞行和繁殖均起调控作用,其调控机制与滴度的变化模式有关,长时间较高滴度的保幼激素促进卵巢的快速发育,而短时间的高滴度保幼激素则利于其飞行。
其他文献
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in.var.chinensis Roem)为石蒜科水仙属植物,多年生草本,是多花水仙的一个变种。福建漳州是中国水仙主要产地之一,漳州水仙于2008年获得国家地
蜡梅是我国特有的冬花植物,用途广泛,开发利用价值很大;各地现有的品种已远远超过前人记载,关于品种的整理文献却很少,品种分类体系也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影响了蜡梅品种的推
为了延缓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本研究选用常用的3种化学杀虫剂,即氟啶脲、溴虫腈、茚虫威,采用交互测定法进行了最佳配比的筛选,并根据孙云沛法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olygalacturonase inhibiting protein,PGIP)是一种能够特异性结合和抑制真菌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endo-PG)活性的细胞壁结合蛋白,在国内外己在
猪戊型肝炎病毒(Swine Hepatitis E Virus,SHEV)开放阅读框3(Open Reading Frame3,ORF3)在病毒感染细胞而引发的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实验以pMD18T-ORF3质
学位
赤桉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和四旁绿化树种,风害是沿海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本文选择赤桉澳大利亚种源10个家系和印度种源21个家系的1-2年生幼林为研究对象,对林木的风害
为了延缓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筛选Bt工程菌WG-001与化学杀虫剂的最佳复配配方,本研究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Bt工程菌WG-001与茚虫威、丁醚脲和
森林经营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永恒主题。次生林经营是全面促进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工作重点。对我国次生林进行经营改造,改善林分结构,提高生态经济效益,是恢复天然林资源和实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侵染过程及菌体在虫体内的增殖方式。以浓度为1×107孢
2008年6月到2009年6月,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的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洪河国家自然保护区采用观察法、GPS定位法、样方法等对东方白鹳巢址生境进行了实地调查,共记录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