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名医临证处方用药配伍特色研究

来源 :福建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ber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挖掘著名中医陈鳌石教授治疗肿瘤的处方用药配伍规律及特色,总结和传播其治疗的用药经验和学术思想,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临床和科研的借鉴。方法:本研究收集陈鳌石教授门诊治疗肿瘤的医案461例,共3511张处方;将所得原始文献录入计算机建立原始数据库,然后通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库,建立目标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方法对目标数据库进行肿瘤病名统计、药物统计、药性分析、药物关联分析等方面挖掘陈教授治疗肿瘤处方用药配伍特色。结果:(1)陈教授治疗肿瘤病病种范围广,涉及28种肿瘤。(2)辨证思路:以脏腑经络辨病位,以八纲辨证、气血津液等定病性。(3)陈教授善治乳腺癌、胃癌和肺癌,疗效显著。乳腺癌以血虚气少居多,胃癌以气虚血少居多,肺癌以肺阴不足居多,病位主要在肝、脾、肺三脏,病性以血虚、气虚、阴虚、血瘀、痰湿、气滞、郁热为主。(4)所用中药共323种,总使用频数为38383次,频次最高者为白芍,其次是白术、黄芪等健脾益气之药,再次是重楼、薏苡仁等清热之品,可见陈鳌石教授在治疗肿瘤上重视补法,但也兼顾清法,补中有清,扶正祛邪。(5)中药的功效分类最多的分别是补虚药和清热药。补虚药中补血药最多,补气药次之;清热药中清热解毒药居多,其次为清热凉血药。(6)四性中偏重寒、温、平,五味集中于甘、苦、辛,具有甘补甘缓,苦降辛开,升降同调,寒温并用的特点;用药剂量有峻缓之别,如白芍、白术、黄芪、薏苡仁等中药最大用量与最小用量相差较大。(7)扶正之法常从养血、滋阴、益气、健脾来开源,从化湿、祛痰、通瘀、清热等祛邪以使正气化生运转通畅,减少消耗以节流。(8)陈鳌石教授在常用相须、相使配伍方法外,也擅长寒温并用,扶正与祛邪同施,补清合用、补而不滞等配伍特色。结论:陈鳌石教授常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肿瘤诊疗,辨证以脏腑经络辨病位,以八纲辨证、气血津液等定病性,辨病多结合现代检查手段。陈教授善治乳腺癌、胃癌、肺癌,主张扶正祛邪的治疗大法,虚者补之实则泻之。陈教授喜从"虚、瘀、热"立论,从"肝、脾、肺"等脏腑入手,重视补法,亦善用清法和消法,清补兼施,攻补结合,扶正祛邪。补虚时常从养血、滋阴、益气、健脾来开源,从通瘀、化湿、祛痰、清热等祛邪,以使正气化生运转通畅,减少消耗以节流。结合陈教授临证肿瘤患者多经西医手术、化疗等治疗后,正气亏虚不耐攻伐的情况,故陈教授以扶正为主,以祛邪为辅的治法,贴合临床实际,疗效显著。通过对医案研究分析,能挖掘陈教授遣药配伍规律和用药特色,但同时数据挖掘研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也有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随着志愿服务在我国的飞速发展,队伍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志愿者作为社会志愿服务队伍的主力军,如何正确引导其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志愿服务工作作为共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其有效推进需要建立完善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推进城乡
<正>我读过一本有趣的书,书名叫《窗边的小豆豆》。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个名叫"小豆豆"的日本小女孩因为太调皮被学校开除了。后来,妈妈送她去了一个新学校。那个新校园叫作"
文化的主体是人,它是人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工具体系的创造、积累和传承,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人类知识的系统化。文明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实体,它是由文化成果凝聚而
[目的]通过MRI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hip,DDH)患儿病变髋软骨性髋臼是否存在过度前倾,测量不同年龄组正常儿童的软骨性髋臼前倾角(articaginou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档案因具有利用简便、传递快捷、信息共享、存储量大等优点而越来越多地活跃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但它与纸质档案相比,又具有信息保存不稳
李清照词与辛弃疾词,既判然有别又有相通之处。就主导风格言之,李词婉约而辛词豪放,分别代表了婉约词与豪放词之最高成就。李清照词长于自我抒情,善于以女性特有的笔致写细腻
与汉代以前用于放置殉葬和随葬品的腰坑不同,唐代墓葬中出现的腰坑,属于道教丧葬仪式的遗存。唐、五代墓葬腰坑中放置的安魂石盒、神怪俑具有安魂镇墓的作用。五代时期,使用
<正>为满足我国当前城市轨道交通事业迅猛发展的需要,1996年10月,由中国铁道出版社与上海铁道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蹉商,计划编写和出版一套有关城市轨道交通的丛书.该计划得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慢性低氧是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yanotic congenital heart defect,CCHD)患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之一,同时也见于一些慢性缺血缺氧性心脏病。在长期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