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Epi-LASIK上皮瓣对角膜基质TGF-β<,1>、bFGF表达及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m_y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Epi-LASIK(epithelial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机械法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但是,与LASIK(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相比,Epi-LASIK术后患者视力恢复慢、术后疼痛,尤其是haze(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发生率较高成为制约其应用的主要因素。Haze的产生伴随于角膜创伤愈合修复过程,近年来关于角膜创伤愈合修复的研究认为:上皮细胞的损伤可以引起基质细胞凋亡;角膜基质细胞凋亡是启动修复过程的主要因素;修复过程中伴随多种细胞因子如TGF-β1、bFGF等的协同作用。还有研究认为LASEK术后角膜上皮的愈合是自外而内上皮细胞分裂增殖的重新覆盖。综合多项研究结果,Epi-LASIK术中保留的上皮瓣可能是引起基质细胞凋亡从而启动角膜创伤愈合修复过程的因素之一,因此对于Epi-LASIK上皮瓣在角膜创伤愈合修复过程所起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第一部分Epi-LASIK与LASEK角膜上皮瓣细胞培养及增殖能力检测目的探讨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与机械法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epithelial 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Epi-LASIK)后角膜上皮愈合方式。方法取行LASEK及Epi-LASIK的人角膜上皮瓣各20例、兔角膜上皮瓣各12例,和兔角膜缘组织12例,采用细胞法和组织块法进行上皮瓣细胞及角膜缘细胞培养,并采用可溶性噻唑盐(WST-8)法检测和比较细胞增殖能力。采用SPSS11.5软件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向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人和兔上皮瓣细胞连续观察2周,仅见少量细胞生长或未见细胞生长,人LASEK组细胞增殖能力较Epi-LASIK组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07,P=0.000),兔LASEK组细胞增殖能力较Epi-LASIK组低,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255),兔LASEKa、Epi-LASIKb组细胞增殖能力均低于角膜缘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a=0.000,Pb=0.005)。结论离体上皮瓣细胞增殖能力低下,且LASEK上皮瓣细胞增殖能力低于Epi-LASIK,从细胞增殖能力的角度分析显示LASEK和Epi-LASIK术后角膜创伤愈合过程并非依靠角膜上皮瓣的原位生长,而是以角膜缘干细胞的分裂增殖为主导。第二部分兔Epi-LASIK上皮瓣对角膜基质TGF-β1、bFGF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目的比较兔Epi-LASIK去除上皮瓣和保留上皮瓣对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角膜基质的表达及基质细胞凋亡水平的不同,探讨上皮瓣对角膜创伤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45只新西兰大白兔,3只作为阴性对照,21只行传统Epi-LASIK保留上皮瓣,余21只行Epi-LASIK去除上皮瓣。分别于术后4小时、1日、3日、5目、7日、15日、30日每组各取6眼,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切口末端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dUTP nick-end-labeling,TUNEL),对角膜基质TGF-β1、bFGF的表达及基质细胞凋亡水平进行检测,并观察各组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和haze的发生及程度。采用SPSS11.5软件应用x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留瓣组在角膜基质TGF-β1、bFGF表达及基质细胞凋亡水平方面均高于去瓣组,两组基质细胞凋亡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452,P=0.042),角膜基质TGF-β1a、bFGFb的表达水平两组差异无显著性(Fa=0.552,Pa=0.475;Fb=1.602,Pb=0.234);留瓣组上皮愈合时间较去瓣组长,两组差异无显著性(t=0.640,P=0.526);两组均于术后3日出现1级haze,术后5日、7日haze发生率及程度升高,术后15日haze减轻,术后30日haze消失,其中术后3日留瓣组haze发生率高于去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69,v=1,P=0.039)。结论Epi-LASIK上皮瓣原位保留增加基质细胞凋亡水平和术后haze发生程度,上皮瓣是角膜创伤愈合修复过程的负性影响因素之一。
其他文献
利安德水鼩很长时间被认为是喜马拉雅水鼩的亚种,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利安德水鼩是进化关系上与日本水鼩更加接近的独立物种。而喜马拉雅水鼩一直被认为是分布区横跨古北界和东洋界广域分布的物种,但基于Cyt b基因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关系的构建,我们确定最近在四川、浙江和湖南等地采集的水鼩标本均为利安德水鼩。基于基因序列分析和馆藏标本,我们修订喜马拉雅水鼩和利安德水鼩在中国的分布。四川、湖北、湖南、陕西、贵州、
全世界许多公司和大学的研究团队正热火朝天地研发抗SARS-CoV-2的疫苗,其种类超过了90种.研究者尝试使用不同的技术,其中一些还从未在具有上市许可的疫苗中使用过.现在至少6
期刊
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Thomas,1911)是中国特有种,也是白腹鼠属体型最大的种类.这一物种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形态分化也缺乏系统分析.化石记录显示这一物种在第
现如今,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检测机构在其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如何发挥好检测机构在缺陷产品管理中的作用,从源头上做好产品质量管理工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本研究对我国东北地区3个种群(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脉)的中鼩鼱(99个样本)Cyt b基因全序列进行分析,共获得81个单倍型.整体单倍型多态性为0.9940,显示东北地区中鼩
人一生麻烦最多的事,可能就是一日三餐烧饭了。不仅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物质,又带来诸多洗涮麻烦,还可能会有出力不讨好的埋怨,更令人痛心的是,有许多重大疾病,由于操作者过于精
在最近几年开展的小型兽类调查和研究中,通过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的方法,证实在新疆发现的白尾高山(鼲)(Alticola albicauda True,1894)是中国新纪录.该种尾全白色,末端有白色毛
猪尾鼠属(Typhlomys)是啮齿类中的孑遗类群,片段化分布于我国南方和越南最北部的山地森林.前期基于形态和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将猪尾鼠属现生类群划分为4个物种.但该分类系统仍
现有的分类系统尚缺乏可用于减少(鼲)属物种种间鉴定不确定性的形态学鉴别特征.鉴于此,本研究旨在筛选出能够对同域分布的棕背(鼲)(Myodes rufocanus)、红背(鼲)(M.rutilus)
中国的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动物的地理分布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间差异。本研究通过新近文献调研,获知中国现生哺乳动物计692种(隶属13目56科246属);进而建立物种及其地理分布数据库。采用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multivariate similarity clustering analysis,MSCA)方法,探讨了中国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的现生哺乳动物可划分为176个调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