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保护过程中的空间营造——以保定淮军公所为例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sl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随着社会学研究中“空间转向”思潮的影响,学者对西方现代空间理论流派及其发展变迁的研究越来越多。一些著名的空间理论学者如福柯、列斐伏尔、哈维、苏贾、卡斯特等人的著作和思想不断被人提及和介绍。笔者对社会空间理论也保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与热情,因此在选题和论文撰写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用社会空间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现实的社会能够得到哪些新的启示。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保定市一处重要的古建筑淮军公所,笔者尝试将社会空间理论与我国当前古建筑保护实践相结合,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中的观察法、深入访谈法来考察淮军公所在拆迁修复保护过程中的社会空间是如何一步步被营造出来的。   本文在对政府工作人员、公所内居民、产权单位、媒体等空间中的行动主体进行访谈和分析后指出行动主体的行动是按着特定的行动逻辑来展开的,并随着外部形势和内部资源的不同而做以调整。同时,以此来论证空间理论学者所提出的观点即人们所生活中的世界不仅存在着线性的时间发展脉络,同时还是一个立体的社会网络,人们通过各自行动营造出了一个蕴含权力与反抗的社会空间。淮军公所拆迁修复保护过程中,这座古建筑不仅体现出了它具有祠堂、家、文物保护单位这样的多重空间语义,同时它还是一种竞争性的社会空间。   为了化解空间内的利益冲突,使空间和谐运行发展,本研究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对于改变空间主导力量的政府要注意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减少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强制行为,推行柔性操作模式,要增加公众表达利益的渠道,设立公众议程,让公民参与其中,同时对于公民的行为予以引导;公民在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同时,通过成立自治组织的形式来展开与政府的对话,同时也要更加理性地处理自身利益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媒体要发挥“社会公器”的作用,对空间实践的过程予以记录和监督。  
其他文献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中国旅游业已进入全民休闲时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导游作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沟通旅游产品和游客的重要职业分工越来越受到重视,导游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但近年各种关于导
随着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之外的“闲暇”日渐成为了农民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农民这种闲暇生活方式的变迁,也对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产生了一
低渗透油田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开发难度大,经济效益差,因此,加强低渗透油气藏渗流机理研究,加强开发与开采新工艺研究,不断提高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水平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乃
近年来,各类民间志愿组织不断涌现,组织化的志愿性活动日益活跃,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其中,由农民工自发组建的草根志愿组织尤为引人注目。本文以“草根之家”这一农民
根据科学性与合理性、客观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创建了企业效益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了表征企业效益能力的因子得分模型.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变量贡献率指
“空间”作为研究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城乡空间的生产与重构过程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迁村腾地作为乡村空间重组形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