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之所以能在中国传统社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它不单是观念化的思想流派,而更多的是以制度化的形式存在。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激变,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儒家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冲击。在科举制废除、民国的建立、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后,儒家失去了原有的制度依托,其原有的统治地位遭到严重打击。在儒家文化逐步式微、近代西方文化逐渐占据上风的大背景下,窥探某个地区各个阶层对于重大尊孔、“反孔”事件的反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合文化史、观念史和社会史等多个学科,通过对典型地区——山东省的执政群体、文化群体和普通民众的考察可以发现,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山东,在行政命令、社会改革以及精神传统的三重约束下,对民国初期的尊孔、“反孔”的反响出现了不同声音。其中,山东军阀和地方官员在自身文化倾向和上级政府的行政命令下,大多偏向尊孔,且在民初尊孔潮中扮演重要角色;山东文化界则出现分裂,文化遗老们试图恢复传统社会中孔子和儒学的影响力,参与了包括国教运动等尊孔活动,而新文化知识分子则选择大力批判儒学和孔子,指出孔子儒学并不适合现代生活。可以说,此二者都是各自文化阵营在山东的缩影。从政治领域到文化领域,从全国范围到山东地区,针对尊孔和“反孔”的争论一直贯穿于民国前期。可由于种种原因,山东普通民众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这些活动之中,大多处于茫然和冷漠的状态。尽管近代社会形态的转变和新文化派的大力疾呼使得山东普通民众已经在思想、行为和习俗上逐渐与儒家内涵相背离,但总体上传统的惯性还是主导了普通民众的思想习俗。文中首先介绍的是“儒教中国的终结与孔子偶像的重塑”,是对民国前期的文化大背景作简要介绍。通过对清末民初重大尊孔、“反孔”的分析研究,得出了孔子和儒学的形象在近代发生了裂变的结论。其次介绍了在民初重大“反孔”、尊孔活动中,山东地方政府以及政治、文化精英是如何反响的。山东一方面是民国中央政府辖下的重要地区,当中央政府一系列政策、方针出台之际,地方政府必然会做出相对迅速而准确的响应;另一方面,齐鲁文化精神传统较其它地域相对强大,对异域文化的接受程度远远不及北京、上海等地。在行政命令和文化惯性相对冲突的民国初期,山东地区精英分子的文化选择有一定的代表性。再次,主要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研究普通民众对宏观层面上的“反孔”、尊孔的反响。“反孔”、尊孔在民间的影响才最真实、贴切。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存在了两千年,深深地扎根于山东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之中。近代尊孔与“反孔”的激荡,究竟有没有在普通民众心中引起波澜则成为儒学在近代命运的真实校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