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们沿着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Austin (1962)和Searle (1969, 1979)奠定的理论基础,对言语行为中的“请求”与“道歉”(Blum-Kulka, 2003)、“抱怨”(Tan Xiaocui, 2005)、“恭维”(Ye Lei, 1995)、“拒绝”(Chen Xing, Ye Lei & Zhang Yanyi , 1995)等分别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但是国内外有关“警告”言语行为的研究还比较少见。警告语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十分常见,恰当、准确地使用警告语能及时避免事态向不良方向发展,而文明礼貌地使用警告语能增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文化,而不同文化背景又以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交际。本文对警告言语行为进行语用研究,深入探究警告言语行为的实施规律,并对中美警告言语行为实施的异同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揭示蕴涵于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价值。本研究选取100名中国大学生及教师和50名美国大学生及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在这100名中国人中,有40名河南财经学院教师,40名桂林工学院博文管理学院学生,20名河南财经学院学生;50名美国人中,有40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商学院美国外教,10名西亚斯大学美国留学生。数据收集采用语篇补全测试问卷(DCT)的方法。问卷选取八种场景,汉英问卷内容相同。文中分析了警告语的三个层面,即警告类型、警告策略和警告用语,区分了当面警告、事后警告、非言语警告、退出等四种警告类型;重点分析了当面警告这一类型,提出七种警告策略,数据分析重点考察了中美两组在实施警告这一言语行为时的策略使用频率和偏好。研究表明,中美两组在实施警告言语行为时,都倾向于使用当面警告。而在采取当面警告这种方式时,中国人倾向于使用“建议”,“委婉暗示”策略,而美国人更多使用“请求”策略。中美两组在采取“请求”这一策略时,都使用内部或外部修饰语作为缓和策略。文章结合数据分析结果,参照中美文化模式,对中美两组在实施警告言语行为时的策略分布进行分析讨论。上述发现对人们深入认识警告这一言语行为,跨文化交流及英汉语教学都有一定启示。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