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以来,在翻译界和语言学界,用语言学的理论对翻译进行阐释和分析成为一股重要的学术研究趋势。关联理论属于语用学的范畴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新颖性介入了翻译的研究领域,其中德国学者格特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他提出翻译是一种对语言的解释性使用,旨在追求源文本与目标语言文本在显义和寓义方面的相似性。格特把翻译方法大致分为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直接翻译意在保留原文中的交际线索,而间接翻译意在保留原文中的语境效果。《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文中对汉语习语的广泛性运用是此小说的重要特点之一。译本中以英译居多,其中唯一的全译本是我国翻译界泰斗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完成,被视为大师经典之作。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分析《儒林外史》全译本中的习语翻译策略,旨在阐释关联理论对习语翻译策略使用的阐释力和指导意义,并探析《儒林外史》中习语英译的总体特征。根据关联理论,言语的意义是由显义和寓义构成。汉语习语也是一种言语,汉语习语的翻译需要在目标语中尽量恢复源文本中习语的显义和寓义。笔者根据格特关于翻译的理论将习语翻译分为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直接翻译又分为直译、直译加注和对应三种具体的翻译策略。在运用直译的翻译过程中,原文的交际线索和源文本的显义得到保留,所以能较好地在译文中保留源文本中的弱寓义和由此激发的诗意。另一方面,笔者发现,习语的直译并不是词对词的机械翻译,有时习语的字面义是不完整的逻辑式,要在译文中得到完整的显义,就需要根据源文语境和关联原则运用一些语用手段对习语字面义进行完善。间接翻译则又为意译、直译意译结合以及省译等三种具体的翻译策略。通过分析发现习语的寓义可以被分为字典上的固化的隐含意义和根据语境推导出来的非固化隐含意义。在运用意译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习语的寓义进行明示,根据关联原则和语境的要求选择对哪一种寓义进行解释,并且译者的选择需要考虑源语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笔者发现采用间接翻译的方法会导致弱寓义和习语诗意的流失。本文通过对《儒林外史》杨译本中部分习语的翻译策略分析,发现不管译者对习语采取直接翻译还是间接翻译的方法,对源文本中显义和寓义的恢复都应该注重语境作用和遵循关联原则以更好地在译文中传达源文本中的习语的诗意。最后,本文对杨译本中405个习语进行了分类和翻译策略使用统计,发现译者对《儒林外史》中习语的翻译策略使用为:直译占37%,意译占47%,意译略多于直译。此统计结果证明了以往学者较多认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翻译风格是以直译为主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作者希望本文能为习语的翻译研究做出微薄的贡献,同时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广大学习者进一步掌握和鉴赏汉语习语,为习语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