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从“肾虚肝旺”病机辨治内科疑难病症的临床经验,并进一步提炼其学术思想。 方法: (1)收集、整理周仲瑛教授近20年来运用“肾虚肝旺”病机辨治疑难杂症的病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47例病案的临床资料建立病案数据库;(2)对全部病案信息进行预处理,预处理方法包括归类西医疾病病名、规范症候、提取病机证素、规范药物名称等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和知识发现;(3)查阅文献,反复请教周仲瑛教授(深度访谈),总结周仲瑛教授从“肾虚肝旺”病机辨治疑难病症的临床经验,提炼其学术思想。 结果: (1)病案分布情况:347例患者中男性136例,女性211例,年龄6-87岁,平均年龄49.47±17.40岁。涉及90种西医疾病,其中以结肠癌等肿瘤、腹痛、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炎、高血压、泄泻等最多(出现频数大于等于10次); (2)病机证素分布情况:病位证素除涉及肝肾外,尚有心、肺、脾、胃等脏腑,及卫气营血等;病性证素包括阴虚、火热、阳亢等12种; (3)证候分布情况:共出现160种不同症候,最常见的舌苔为薄、黄、腻,舌质暗、红,脉象为细、滑、弦、小,最常见的症候为疲劳乏力、腹痛、口干、腹泻、便秘、寐差、腹胀、纳差、怕冷等(频率均大于10%); (4)用药分布情况:全部病案中最常选用的药物是:白术、鸡血藤、赤芍、法半夏、炙甘草、香附、黄连、仙鹤草、麦冬、党参、茯苓、生苡仁、太子参、白花蛇舌草、醋柴胡、僵蚕、陈皮、制南星、白芍、吴茱萸、丹参、藿香、当归、神曲、川芎、生黄芪、枳壳、生地、泽漆、山慈菇、知母、砂仁等(使用次数均在50次以上); (5)肝肾阴虚相关症候:以阴血亏损表现为主(如形体消瘦、口干、便秘等),并伴有气郁、阳亢、火旺、风动等症候(如乳胀、面红、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肝肾阳虚相关症候:以阳气不足表现为主(如怕冷、腹冷、肢冷、腹泻、尿频等),并伴有腹胀、肢体麻木等气郁、风动之症; (6)针对肾虚肝旺病机,常用桑寄生、楮实子、枸杞、旱莲草、女贞子、鳖甲、太子参、山萸肉、何首乌、石斛等滋养肝肾阴精,选醋柴胡、制香附、赤芍疏肝理气解郁,生地、牡丹皮、玄参等清热,天麻、全蝎熄风,珍珠母、石决明等镇肝潜阳;使用肉桂、制附片、淫羊藿、巴戟天温补肝肾之阳。 结论: 周仲瑛教授提出“肾虚肝旺”病机,是对肝肾同病而致肝肾阴阳失衡病理状态临床特征的高度概括,具有创新意义。具体而言,包括: (1)“肾虚肝旺”病机常见于多种内科疑难病症过程中,往往出现多脏俱损、本虚标实的复杂局面,如或伴有心肾不交、肺肾同病、脾肾同病、肝脾两伤等,或兼夹痰、湿、水、饮、瘀、燥、热、火、毒等病理因素。 (2)“肾虚肝旺”病机的临床常见类型主要包括:①肝肾阴虚,肝气郁结;②肝肾阴虚,肝阳偏亢;③肝肾阴虚,肝风内动;④肝肾阴虚,肝火偏旺;⑤肾阳虚弱,肝气郁结;⑥肝肾阳虚,肝风内动等。 (3)“肾虚肝旺”病机的基本治则是“滋肾平肝,五脏并调,标本虚实兼顾”。单就“滋肾平肝”而言,包括滋养肝肾之阴、温养肝肾之阳、疏肝郁、平肝阳、息肝风、清肝热等法综合应用,以调和肝肾阴阳为期。 (4)“肾虚肝旺”病机辨识要点包括:肝肾阴虚症候以精血亏损为主,如口干、形体消瘦、便秘等,伴有气郁、阳亢、火旺、风动等症候如乳胀、面红、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肝肾阳虚症候以阳气不足为主,如怕冷、腹冷、肢冷、腹泻、尿频等伴有腹胀、肢体麻木等气郁、风动之症。 (5)针对肾虚肝旺病机的选方用药,常用桑寄生、楮实子、枸杞、旱莲草、女贞子、鳖甲、太子参、山萸肉、何首乌、石斛等滋养肝肾阴精,选醋柴胡、制香附、赤芍疏肝理气解郁,生地、牡丹皮、玄参等清热滋阴,天麻、钩藤、白蒺藜、珍珠母、石决明等平肝潜阳,全蝎熄风;肉桂、制附片、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等温补肝肾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