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星的红外测光研究和ISO SWSO1光谱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yagongz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星是一种特殊的红巨星,通常被作为正常的M星与C星之间的中间状态,与“第三次挖掘”过程和S-过程紧密联系,而发生在恒星表面上的C/O和S-核素的变化正见证了M-MS-S-SC-C的演化。然而随着对无Tc(锝)S星的认识,人们逐渐意识到S星不再完全是真正的AGB星,而是一个受到双星S星(无TcS星,外赋S星)污染的一个星类。通常将处于AGB演化阶段的有TcS星称为内禀S星,将处于双星中的无TcS星称为外赋S星。GCGSS星表(S星星表)里就可能含有大量的无Tc星。S星在红外波段上的性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不仅因为S星与M星、C星在大气、星周环境里化学物质构成上的异同可能会表现在红外波段上,还因为内禀S星和外赋S星有着不同的红外特性。为此,本论文基于IRAS、2MASS及MSX的测光数据和ISO SWS01光谱对S星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对GCGSS星表中收录的1347个S星进行了交叉证认,从而获得528个S星的2MASS和IRAS的红外测光数据,其中有174个S星的MSX的A波段数据。基于这些2MASS、IRAS和MSX的测光数据,我们研究了内禀S星和外赋S星的红外特性,从而获得了有效区分两类S星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我们筛选出256个内禀S星的候选星和147个外赋S星的候选星,并认为GCGSS星表中可能有38±8%的外赋S星。 2)我们处理和分析了ISO观测到的所有17颗S星(2颗为外赋S星,另15颗为内禀S星)的ISO SWS01光谱数据,并且初步证认了分子吸收特征的候选载体。依据S星在IRAS LRS中的分类和尘埃物质损失率(?)的增加,15颗内禀S星可以被分为三组。研究表明外赋S星和三个不同的组有各自不同的红外特性。2个外赋S星和组Ⅰ中的7个内禀S星有非常相似的ISO SWS01光谱,它们的光谱正反映了来自恒星光球的辐射,因为由于较低的物质损失率在其中心星周围形成不了厚的拱星尘埃壳层。对外赋S星,几乎没有发现任何冷尘埃的信息;对于组Ⅰ,有的表现出60μm红外超,而有的没有。组Ⅱ有较厚的尘埃壳层,它与组Ⅰ相比其光谱的峰值波长已向红端移动,并且它们的ISO SWS01光谱上显示出明显的尘埃发射特征。在组Ⅲ中的内禀S星的ISO SWS01光谱呈现出较红的连续谱,其峰值波长大约为7μm,表明在其中心星周围存在着一个由较高的物质损失率所形成的很厚的拱星壳层,以至于在红外波段几乎完全遮挡了中心星。 3)分子H2O、CO、CO2和SiO对在S星红外光谱上出现的分子吸收特征有重要的影响。分子HCN和CS通常只出现在C星中,然而我们从S星的光谱中发现了HCN和CS分子可能对光谱的某些吸收特征也有贡献,如4.1μm吸收特征的候选载体为CS,仅出现在IRAS01159+7220(S Cas)和IRAS19126-0708(WAql)中的2.90—3.30μm吸收特征的候选载体为HCN。
其他文献
吸积率是限制活动星系核(AGN)中心活动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对应不同的吸积率(爱丁顿比),AGN中心会形成不同的盘结构,因而表现出不同的观测特征。AGN的吸积性质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观测特征,还与喷流的形成、AGN对寄主星系的反馈等基础问题密切相关。由于其显著的喷流活动,射电噪AGN的研究在AGN研究中一直是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在射电噪AGN的各波段辐射中,喷流非热辐射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目前对射
信息技术、望远镜及其终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太阳物理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时间和高空间分辨率、多波段、多角度的海量观测数据。太阳研究工作者通过对这些数据测量分析、统计研究来更深入地了解太阳的各种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对地球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而对各种灾害性空间天气进行预报。人眼对各种事物的感知大多数来源于视觉,图像是最直观的视觉数据,因此,太阳多波段、多角度的拍摄图像是最主要的太阳观测数据。在太阳
生物体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处理系统,论文的第二章从这种观点出发讨论了生物细胞内最大的信息源基因组DNA序列的信息编码问题。首先探讨了基因组蛋白质编码区的信息编码问题;简要回顾转录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后,讨论了基因组基因表达调控区的信息编码问题。 论文的第三章介绍了我们利用internet上可获取的开放的生物信息学资源,对基因组DNA调控区的一种可能的编码方式所进行的理论研究。这种可能的编码方
混沌和分形普遍存在于很多自然和社会现象中,是非线性科学重要的两大分支学科。近年来,随着非线性理论的不断完善,非线性分析方法的不断提出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混沌和分形在很多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地研究和应用,比如生物学,经济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等,当然也包括太阳活动关于混沌和分形特征的研究。太阳黑子相对数表征着太阳长期演化活动的特征,在太阳活动描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黑子相对数,已经证实太阳活动受控于
目前我国国家天文台正在实施空间太阳望远镜计划,而用于空间天文观测的电子设备必须面对空间辐射环境带来的损伤,本文叙述的我们的研究内容就是天文用CCD在空间观测应用中的高能辐射损伤。我们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了一套新的估算质子辐射位移损伤的方法——稳定缺陷方法。根据高能粒子辐射固体阻止理论采用Monte-Carlo方法计算了高能质子在CCD中导致晶格原子位移而产生的初始空
随着恒星、宇宙学研究的逐渐成熟,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成了目前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中的最大挑战。它不仅能增加我们对星系的理解,也是将恒星的研究和宇宙学的研究结合起来的重要纽带。由于星系的绝大部分可见物质都集中于恒星中,星系中恒星的演化决定了星系演化中的许多观测特性。研究星系中的恒星演化特征可以间接地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所以确定星系中的恒星成分成了天体物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演化星族合成方法正是确定星系
如何处理恒星中的对流运动,是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本论文中,我们从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出发,建立了一个描述湍流对流运动的Reynolds应力模型,并将它用于太阳模型中,对这一对流模型以及其中的自由参数进行了充分的检验和限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检验一些在混合长理论中被忽略了的物理过程,例如湍流的耗散、扩散以及各向异性等,对太阳对流区结构的影响;同时,也希望通过与日震观测结果的对比,
明亮的OH脉泽是探测银河系中各类天体甚至河外星系的极好工具,但是对OH脉泽的抽运机制的鉴别和模拟上的困难使得这个极好工具一直没有得到极好的发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在已知的OH脉泽源中有效地鉴别出它们的脉泽抽运机制,并由此找出脉泽特征与产生脉泽的天体之间的物理联系。本博士论文利用红外空间天文台(ISO)所获得的高精度分辨率红外光谱,研究了OH1612MHz脉泽源中的辐射抽运吸收线的出现规律和
学位
大幅度快速光变、高偏振、整个电磁波段的非热连续辐射及致密的射电辐射是blazar天体的主要特征,blazar天体的统一与演化是blazar天体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对blazar天体统一与演化的研究成果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指出目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简单介绍了blazar天体的观测特征、定义、分类以及统一模型。第二章主要介绍活动星系核的基
本论文对活动星系核的基本特性、主要特征、观测结果和理论研究现状作了全面综述,特别是对活动星系核中性质最为特殊的blazar天体多波段能谱特征、统一与演化和理论模型进行了详细评述。同时,详细介绍了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对blazar天体的中心结构、中心黑洞质量、统一演化的研究工作和研究结果。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Ⅰ)、通过模型计算了高光度blazar天体宽线区产生的宽发射线和稀释黑体弥散辐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