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肝动脉灌注羟基喜树碱并碘油栓塞治疗晚期肝癌的近期疗效和术后副反应,同时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变化。 方法:2003年3月~2004年1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室治疗的晚期原发性肝癌病人共54例进行回顾性随访研究。分为两组:羟基喜树碱组和常规化疗组。根据两组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评分标准再次各自分为两个亚组,单纯药物灌注亚组和并碘油栓塞组。治疗组30例,经肝动脉注入羟基喜树碱(11例)并碘油栓塞癌灶(19例)进行治疗;对照组24例,经肝动脉注入化疗药物吡柔比星、丝裂霉素、卡铂(9例)并碘油栓塞癌灶(11例)治疗。介入治疗周期为1~2个月。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两组疗效和副反应并进行评价。 治疗组病例参照我国卫生部于1993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指导原则》进行中医辨证,分为五型:脾虚肝郁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湿瘀搏结型和肝肾阴虚型,介入前后进行辨证并分析其证型变化,初步探讨羟基喜树碱对肝癌中医证型的影响。本研究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 结果:1.疗效评价:在肿瘤大小方面,本研究介入治疗前后疗效分析显示:两组术后有效率和稳定率比较都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AFP值方面,术后1个月检查,治疗组术前AFP中等浓度以上(>300ug/L)的26病例,术后下降50%以上者3例(11.5%),对照组术前AFP中等浓度以上(>300ug/L)的21病例,术后AFP下降50%以上者2例(9.6%)。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存质量方面,对于并碘油栓塞的病例,两组治疗后生存质量总积分都有所提高,且两组间(术后1个月、3个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对于单纯药物灌注的晚期肝癌病例,两组介入术后生存质量评分均有所下降,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术后副反应评价:两组的术后疼痛和发热比较组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在介入治疗后有1例出现血便。在血分析方面,两组均能降低WBC、R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