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助溶剂-聚合物体系相行为和流变性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hua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是非常规油气开发技术的研究热点,由于二氧化碳本身黏度低且具有惰性,使其在非常规油气开发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寻求适用于二氧化碳的增黏剂,并对增黏剂与二氧化碳的相互作用机理、影响因素等进行深入探讨,是促进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发展的关键。本文从二氧化碳、助溶剂、聚合物的热力学和流变性质出发,选择了亲二氧化碳的聚合物和助溶剂,设计开发了适用于高压二氧化碳体系的新型相行为测量装置和流变性测量装置,探讨了温度、压力、组成等因素对体系相行为和流变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同时建立了适用于体系的高精度相行为预测模型和流变性关联模型。本课题的数据为含二氧化碳和聚合物体系的相行为和流变性研究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给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基于可视合成相行为测定方法,设计开发了新型高压相平衡仪,装置利用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对温度、压力和体积的准确调控,并将光敏系统引入其中,能够准确地测定各种体系在较广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的相行为。并选用聚乙酸乙烯酯(PVAc)作为增黏聚合物,选用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作为助溶剂,利用高压相平衡仪测定了二氧化碳-PVAc二元体系,二氧化碳-助溶剂-PVAc三元体系在一定温度和组成下的相转变压力。二元体系的相转变压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聚合物分子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不变的趋势。3种助溶剂的加入都能够降低二氧化碳-PVAc体系的相转变压力,其中乙醇的降低效果最明显,乙酸的次之,乙酸乙酯最弱。使用微扰-统计缔合流体理论(PC-SAFT)状态方程建立了二氧化碳-助溶剂-PVAc体系相行为的预测模型,通过文献和本文中的实验结果确立了体系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kij,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相行为的实验结果。
  基于毛细管黏度测量方法,设计开发了新型高压毛细管黏度计,装置利用各类控制系统实现对温度、压力、流量、压差的准确调控,采用中间容器和回压装置间接控制可压缩流体的压力,能够准确地测定各种体系在较广的温度、压力和剪切速率下流变性。利用高压毛细管黏度计测定了纯二氧化碳和纯助溶剂一元体系,二氧化碳-助溶剂二元体系,二氧化碳-PVAc二元体系,二氧化碳-助溶剂-PVAc三元体系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的黏度。压力大于15MPa时,各种体系的黏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力增大而增加。助溶剂和PVAc的加入都能够提高二氧化碳的黏度,体系的黏度随着助溶剂浓度、聚合物浓度和聚合物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乙醇和乙酸的增黏效果相当,优于乙酸乙酯。在乙醇或乙酸浓度28wt%,PVAc浓度4wt%时,黏度能够达到纯二氧化碳的6.6-8.2倍。使用经验模型关联了纯二氧化碳和纯助溶剂的黏度,并建立了聚合物熔体黏度的半经验关联模型。使用半经验和经验模型以及混合规则对黏度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关联,确立了纯组分的特征参数,混合体系的二元交互作用参数nij以及其中的可调参数,修正后的模型能够很好的关联黏度的实验结果。
其他文献
作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的重要环节,管道输送是大规模输送高压CO_2的重要方式。输送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复杂因素,使得CO_2管道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泄漏或者断裂的风险。目前,有关CO_2管道减压过程中相关理化特性、多相流动以及相态变化规律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为确保不同工况CO_2管道安全、高效的运行并完善管输CO_2理论,对不同相态CO_2管道减压特性、杂质影响规律及断裂过程中介质减压波传播特
学位
目前我国大多数油田都已进入中、高含水阶段,随着油井采出液含水量的提高,油田现有处理设备的负荷增加,油田经济效益降低。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轴流式油水分离器,用于高含水原油的预分离处理。与传统油水旋流分离器相比,该分离器采用轴向入口结构并装有导流叶片,具有结构紧凑、分离效率高、压降低的优点。本文基于旋流分离理论,建立了轴流式油水分离器几何模型,并运用数值模拟软件FLUENT,采用Mixture混合模型
学位
在石油化工领域,采用管汇将气液两相流分配到并联分离器中时,通常会出现气液偏流现象,严重的偏流会导致有些分离器超负荷运行,造成冒顶或油水分离紊乱等生产问题。因此,开展并联分离器的气液分流特性的研究,对保证分离器的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室内实验,对气液两相流从单管流入两台并联分离器的分流特性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并建立了上倾并联管路的气液分流模型。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采用冲击型T型管作为基本分
学位
液相加注表面活性剂已经成为气井排水采气重要的增产增效措施,但是表面活性剂对湿气集输管道多相流动的影响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搭建长度为40m、内径为50mm多相流实验环道,并在流动稳定段和测试段配备可拆卸弯管以改变管道倾角,对材质为有机玻璃、长度为15m的测试管段进行压力压降数据采集、采用高速摄像进行流型观测,并用超声波多普勒测速仪获得段塞流特征参数,探究表面活性剂对水平、1°上倾和3°上倾管道气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井喷是深水钻完井工程中危害最大的安全事故,此类事故往往由于气侵的隐蔽性大,不能及早被发现,缺乏有效应对演化而来。应用溢流早期监测技术可以有效避免该类事故的发生,气侵发现越早,安全应对时间窗口越长,避免井喷事故的压井操作越从容。由于深水钻井的特殊工艺和环境条件,使得常规的溢流监测技术不能满足深水溢流早期监测的要求。本文重点从井下随钻测井工具(LWD,Logging While Drilling)和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