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铸造铝基合金热暴露组织与疲劳性能研究

来源 :西安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maly_s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的组织稳定性与疲劳性能是保证材料高温服役可靠性的基础。为了研究新型铸造铝基合金的热稳定性和疲劳特性,本文综合采用热曝露、显微组织分析、力学性能和疲劳曲线测试手段研究了三种不同Cu含量的Al-13Si-xCu-1.0Mg-2.0Ni合金经过固溶时效热处理后,再350℃和400℃热曝露不同时间(0h~1000h)的显微组织、室温与350℃高温力学性能和室温疲劳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热暴露时间的延长,Al-13Si-xCu-1.0Mg-2.0Ni合金的抗拉强度明显下降,而延伸率明显提高,但强度迅速降低与延伸率迅速提高所对应的热暴露时间并不一致。在热暴露10h内,强度迅速降低;热暴露10h时,含5%Cu合金的室温和高温抗拉强度由358MPa和85MPa下降至210MPa和50MPa:超过10h后,强度趋于稳定;热暴露0h~100h间,合金的延伸率迅速提高;热暴露100h时,含5%Cu合金的室温和高温延伸率由0.5%和2.5%提高至2.8%和8.9%,并趋于稳定。400℃C热暴露该合金的剩余强度比350℃C热暴露的高15MPa左右。Al-13Si-xCu-1.0Mg-2.0Ni合金热暴露后剩余强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Al-13Si-4.0Cu-1.0Mg-2.0Ni>Al-13Si-5.0Cu-1.0Mg-2.0Ni>Al-13Si-3.0Cu-1.0Mg-2.0Ni。随着热暴露时间延长,Al-13Si-5.OCu-1.0Mg-2.0Ni合金组织中的初生硅长大,共晶硅基本没有变化,对合金的剩余强度影响不天;合金中的Q相逐渐聚集长大,对合金剩余强度影响较大:合金中富铜相经过0"→+θ→叶0的转变,使合金相结构发生了变化,是合金强度下降的最主要原因。通过利用成组法和升降法拟合试验合金的疲劳S-N曲线,得到合金疲劳极限S-1Al-13Si-3.0Cu-1.0Mg-2.0Ni合金S-1=102.8MPa,Al-13Si-4.0Cu-1.0Mg-2.0Ni合金为S.1=95.9MPa,Al-13Si-5.0Cu-1.0Mg-2.0Ni合金S-1=92.8MPa。合金疲劳断口分为三个区域:疲劳源区、裂纹扩展区、瞬断区。疲劳裂纹区呈贝纹状,裂纹扩展区出现疲劳条带。在相同时间400℃热暴露合金的疲劳极限比350℃热暴露的高5MPa左右。裂纹源主要是由试样表面的第二相位错塞积形成的应力集中所造成的,同时试样的铸造缺陷、表面光洁度和同轴度造成的应力集中对裂纹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减少铸造缺陷或者提高固溶温度和延长固溶时间减少合金大尺寸第二相粒子来减少裂纹源,也可以通过提高合金试样的表面光洁度和同轴度来减少裂纹源,提高合金的疲劳寿命。
其他文献
低渗透储层进行常规加砂压裂常常由于压裂液破胶不彻底、残渣和滤液伤害等问题而影响压裂改造效果。压裂前的酸预处理技术可降低压裂过程中伤害,改善压裂效果。利用激光粒度
关联交易的两面性使其成为中西方财务会计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而这一问题随着我国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在全流通时代背景下整体上市的实现而有望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运用
目的探讨全麻诱导期应用阿芬太尼、芬太尼、瑞芬太尼对颅脑外伤所致的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0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三组(n=20),在全麻诱导期分别应用阿芬太尼10
电子病历包含了详细、全面、准确的患者个体健康信息。通过分析和挖掘电子病历,提取出相关的信息可以帮助构建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和提供个性化健康信息服务。电子病历由于其独
高等教育认证是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文章以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标准为出发点,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诠释教育认证中师资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被誉为地球上的“人造太阳”,将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人类的能源问题。热锚作为ITER重力磁支撑系统关键部件之一,起着维持整个支撑系统温度平衡作用。热
现代化加工对模具的要求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模具表面为自由曲面并呈现高硬度、高耐磨性的趋势。在传统的加工方法中,游离磨粒针对自由曲面能得到较好的仿形度,但低切削力难
本论文研究成分配比不同的几种合金钢电弧喷涂药芯焊丝,在低碳钢表面进行喷涂形成高耐磨的高合金钢电弧喷涂涂层。测试电弧喷涂涂层的显微硬度、耐磨粒磨损性能、孔隙率以及
激光切割是激光加工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项重要技术,其原理是高能量密度激光束与辅助气体相互作用,一方面高能量激光束使加工材料熔化甚至气化,另一方面辅助气体把熔融金属和部
目的通过对比择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口服多糖溶液及安慰剂的术后胰岛素抵抗及并发症情况,探讨其安全性、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将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