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区域,然而高速的经济发展却造成了区域内严重的环境问题。通过定量化方法评价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承载力能否满足区域内的人类需求,进而判断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生态足迹模型是定量化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本文在梳理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以长三角城市群26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数据和遥感数据,对长三角城市群26市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同时利用层次聚类法、两因素方差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对26市生态足迹的差异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时空格局特征。2000、2005和2010年三年比较来看,总生态足迹有23个城市不断增长,人均生态足迹有20个城市不断增长,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各市之间差异明显;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三年变化不大,空间分布上安徽省市明显高于其他省市;总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与总生态足迹、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相一致,空间分布同样不均匀,但大城市总生态赤字偏高,人均生态赤字2010年的分布呈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减(除南京和马鞍山外)。(2)构成特征。2010年与2005和2000年进行比较,发现三年间26市人均生态足迹在结构构成上趋于近似,2010年可分为5大类;人均生态承载力的结构构成变化不大,2010年可分为5大类;人均生态盈亏的构成也趋于相似,人均生态盈亏的构成变化主要是由人均能源盈亏的变化决定的,2010年可分为4大类。(3)影响因素。不同城市规模的城市总生态足迹和总生态赤字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均无显著性差异。总生态足迹与人口、工业总产值、GDP等呈显著正相关,人均生态足迹与所有因素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总生态赤字与人口、工业总产值、GDP、第二产业GDP呈显著正相关,人均生态赤字与所有因素也均无显著相关性。本文对长三角城市群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相关研究对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旨在为制定长三角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为其他地区协调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