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其总面积大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20%。我国草原面积将近4亿公顷,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0%以上。草原资源是陆地绿色植物资源中面积最大的再生性自然资源,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与服务功能,例如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维持并促进物种多样性,丰富野生动植物的天然保护屏障等。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草地退化情况已经十分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严重退化的草原已经接近1.80亿公顷。草地退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主要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主要表现为气候变化、干旱、大风与水资源匮乏等,例如变暖型的气候变化趋势会推迟牧草的返青期,同时会使得其枯黄期提前,牧草的生育周期无法完成,这就导致牧草产量下降,草群矮化,草畜矛盾加剧,草地退化的演替成为可能。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对广泛分布在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植被的生长极为不利。气温升高,尤其是夏季高温增加了草地水分蒸发量,干燥指数增大,而同期的降水不变甚至减少,从而会造成植被因干旱而退化;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过度开垦、超载放牧等。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的草地退化主要表现出为两种方式:第一,人类活动导致地表植被和土壤要素的破坏,加速风蚀从而导致草地沙化退化;第二,人类活动方式不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从而进一步导致草地发生退化。我国的草地退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并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防止草地继续退化的政策措施。如2000年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始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并于2003年全面启动禁牧、休牧政策。2011年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补助奖励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实施禁牧补助、实施草畜平衡奖励、实施牧草良种补贴、实施牲畜良种补贴、落实对牧民的生产性补贴政策。在实施补助奖励政策的背景下,虽然许多学者发现这些政策确实能有效抑制牲畜数量的增加,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有助于草场的生态恢复,但仍有学者发现这些政策也可能会增加农牧民饲养牲畜的数量,从而给草场带来更大的压力,让本就脆弱的草场进一步退化。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同时也是我国与亚洲的“江河源”、“生态源”以及我国重要的水资源安全战略基地。作为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感应器”,青藏高原是保证气候系统稳定的重要屏障。因此,有必要在此背景下分析草原补贴是否对农牧户牲畜养殖的数量产生影响并定量分析影响农牧民牲畜养殖数量的因素,为恢复和增强草原生态环境以及制定合理和完善补助奖励政策提供理论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国家合理利用财政收入,节省开支,还有利于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鉴于此,本文以青藏高原的朋曲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该区域获得的702份农牧民家庭调查问卷,统计分析了该地区农牧户总体特征及五大生计资本特征,此外,还定量分析了该地区草原补贴对牲畜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具体如下:(1)朋曲河流域农牧户饲养牲畜行为十分普遍,且养殖牲畜类型多样,其中最主要的牲畜为奶牛,绵羊,马和山羊。样本农户中共有683户农牧民饲养牲畜,占样本家庭总数的97.29%,仅有19户农牧户未饲养任何牲畜,占样本家庭总数的2.71%。大多数家庭饲养牲畜数量在100头以内,最多的一户饲养335.67头。牲畜数量养殖过多,对当地的草地的面积和草料质量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2)朋曲河流域是青藏高原地区典型的农牧区,为了遏制草原的进一步退化以及保证其可持续性发展,控制当地牧户牲畜养殖的数量,国家和政府给予当地拥有草场的农牧民一定的草场补贴。研究区内样本农牧民家庭平均草场补贴金额为2450.47元,最高的一户草场补贴为31587.00元。其中,87户家庭并无草场补贴,补贴金额的差异主要来自于自家草场面积的大小。(3)研究区内农牧民饲养的牲畜养殖数量增加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核心变量草原补贴与农牧民家庭牲畜养殖数量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控制变量中,家庭劳动力数量、培训比例和地块面积与家庭牲畜养殖数量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设备比例与农牧民家庭牲畜养殖数量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研究区内农牧民饲养的牲畜数量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草原补贴对牲畜数量有显著的正影响,说明该地区草原补贴越多,越促进当地农牧民养殖牲畜。此外,控制变量中,家庭劳动力数量与农牧民家庭牲畜养殖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打工比例和非农总收入与农牧民家庭牲畜养殖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