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大鼠急性鼻一鼻窦炎模型的建立目的:探讨运用Merocel止血棉和肺炎链球菌制作大鼠急性鼻—鼻窦炎模型。方法:正常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4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大鼠右侧鼻腔均置入条棒状Merocel止血棉,同时滴加0.1m1肺炎链球菌菌液于止血棉上;对照组大鼠右侧鼻腔单纯滴入等量生理盐水。实验组大鼠分别于接种细菌后1、2、3、4周处死10只;对照组大鼠均于第1周处死。麻醉、断头、剔除鼻面部软组织,取包含鼻腔鼻窦的组织,4%多聚甲醛固定、10%EDTA脱钙、酒精梯度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鼻腔鼻窦炎性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大鼠鼻腔鼻窦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侵润及黏膜上皮变薄,第1周炎症反应出现,第2周炎症反应最重,第3周炎症较前减轻,第4周最轻,基本恢复正常,对照组大鼠鼻腔鼻窦黏膜没有炎症反应。结论:运用Merocel止血棉作为肺炎链球菌的载体可建立较其他方法更为稳定便捷的大鼠急性鼻—鼻窦炎模型,为鼻—鼻窦炎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基础。第二部分嗅觉功能的检测目的:探讨运用埋藏食物小球实验(buffed food pellet test, BFPT)检测大鼠嗅觉功能的可行性,并分析嗅觉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正常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80只)和对照组(20只)。在建立上述大鼠急性鼻—鼻窦炎模型的基础上,采用Nathan等提出的行为学方法一埋藏食物小球法(buffed food pellet test, BFPT)检测各组大鼠的嗅觉功能,并以林静等提出的超过300s未找到食物小球作为大鼠嗅觉障碍的参考标准。实验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的第1、2、3、4周检测嗅觉功能,每次检测20只(检测之前抽出大鼠右侧鼻腔内填塞的Merocel止血棉),对照组大鼠于第1周检测。记录每只大鼠从放入笼内到找到食物小球(双前肢抱住或牙齿咬住食物小球)的时间。每只大鼠测试两次,分别在受试当天的上午和下午进行测试,间隔6个小时。两次结果取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实验组大鼠寻找到食物小球的时间均较对照组为长,以第2周最长。并且前三周均超过300s,即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嗅觉功能障碍。第4周尽管低于300s,但仍较对照组长。差别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埋藏食物小球法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相结合,增加了实验的客观性,可作为评估动物嗅觉功能的一种方法。第三部分成熟嗅感觉神经元变化的实验观察目的:观察大鼠急性鼻一鼻窦炎模型中成熟嗅感觉神经元的变化情况。方法:在上述建立大鼠急性鼻一鼻窦炎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用免疫荧光标记法观察嗅黏膜上皮中嗅感觉神经元的变化情况。实验组大鼠分别于接种细菌后1、2、3、4周处死20只;对照组大鼠均于第1周处死。麻醉、断头、剔除鼻面部软组织,于4%多聚甲醛中取包含鼻中隔黏膜的组织,依次进行固定、脱水、包埋、制作冰冻切片、顺序标号。采用抗嗅觉蛋白受体(OMP,标记成熟神经元)观察成熟嗅感觉神经元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大鼠嗅黏膜中下层可见大量排列整齐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成熟嗅感觉神经元,固有层亦有散在分布。实验中观察到造模后第1周,成熟嗅感觉神经元出现减少。至第2周炎症反应高峰期,成熟嗅感觉神经元减少,尤为显著。造模后第3周,成熟嗅感觉神经元开始增加。至第4周,成熟嗅感觉神经元较前增多,但是尚未恢复正常神经元的总数。结论:鼻一鼻窦炎导致成熟嗅感觉神经元凋亡增加,并能够诱导嗅感觉神经元再生,但炎性环境下新生嗅感觉神经元的成熟障碍。第四部分嗅鞘细胞变化的实验观察目的:观察大鼠急性鼻一鼻窦炎模型中嗅鞘细胞的变化情况,以进一步探索嗅鞘细胞在鼻—鼻窦炎嗅觉功能恢复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在上述建立大鼠急性鼻一鼻窦炎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嗅黏膜上皮中嗅鞘细胞的变化情况。在第三部分所制冰冻切片中,选取两张,采用p75NTR抗体和GFAP抗体观察嗅鞘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正常嗅黏膜固有层可见大量排列整齐的呈梭形或圆形的嗅鞘细胞。造模后第1周,嗅上皮变薄,固有层嗅鞘细明显减少,同时嗅上皮偶可见OECs生长。造模后第2周,嗅上皮显著变薄,固有层OECs较上周增多,嗅上皮可见明显增多的OECs生长,多为GFAP单阳性未成熟扁圆形,群集生长。造模后第3周,嗅上皮厚度增加,固有层OECs增多,部分形成集落。嗅上皮仍可见少量OECs生长。造模后第4周,嗅上皮厚度基本恢复正常,固有层嗅鞘细胞基本恢复正常,嗅上皮偶可见OECs生长。结论:,急性鼻—鼻窦炎不仅可导致ORNs凋亡增加,同时OECs亦会出现短时间的减少。但随之OECs出现应激性再生增加,尤以第2周炎症高峰期最为明显,直至炎症消退。提示OECs在急性鼻—鼻窦炎嗅觉障碍的恢复中可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