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各种类型的肝硬化发展到失代偿期均可导致门静脉高压症的产生(portal hypertension, PHT),其临床表现包括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腹水和脾大。PHT并发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危险性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现在比较公认的肝硬化PHT发病机制是门静脉血管阻力增加和门静脉血流量增多。通过药物治疗可使肝内血管舒张,门静脉血管阻力降低,或使内脏血管收缩,门静脉血流量减少,从而使门静脉压力降低。缬沙坦(valsartan,商品名代文)是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ARB),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Ang-Ⅱ与其受体的特异性结合,直接抑制Ang-Ⅱ的各种生理作用,通过改变血管活性物质的浓度和改善肝纤维化指标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门静脉压力,减轻肝纤维化,治疗PHT。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肝硬化PHT患者血管活性物质ET、NO、TNF-α以及肝纤维化指标TGF-β1、CG、HA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缬沙坦对肝硬化PHT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36例肝硬化PH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8人。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mg/d,疗程1个月。于入院后次日及1个月后,清晨空腹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各项生化指标。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内皮素(ET)、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甘胆酸(CG)和透明质酸(HA)浓度的变化,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的浓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整个用药过程中观察患者的血压和心率,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结果:①治疗组在用药后,ET、NO、TNF-α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ET、NO、TNF-α也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组用药后TGF-β1、CG和H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常规治疗后TGF-β1、CG和HA浓度也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应用缬沙坦后,患者的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变化,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无明显损害(P>0.05)。结论:缬沙坦可以通过改变血管活性物质ET、NO、TNF-α的浓度,降低门静脉血管阻力和减少门静脉血流量,二者共同作用可降低门静脉压力;缬沙坦可以通过阻断Ang-Ⅱ与HSC表面的AT1R结合,消除Ang-Ⅱ对TGF-β1自分泌的正调控作用,减轻肝纤维化,间接降低门静脉压力;缬沙坦在降低门静脉压力,改善肝纤维化的同时,对血压和心率无明显影响,对血常规和肝、肾功能也无明显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