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客运交通枢纽布局初步研究

来源 :山东建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w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节地、节能、节约型的公共交通成为大城市首选的交通方式。客运交通枢纽对提高城市客运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益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大城市客运交通枢纽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系统角度对客运交通枢纽布局进行初步研究,为大城市客运交通枢纽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借鉴国内外客运交通枢纽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在分析我国客运交通枢纽现状问题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大城市客运交通发展态势,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枢纽必然呈现系统化、层次化、空间格局网络化的特征。 应用TOD理念,强调交通枢纽对城市发展的引导,根据都市圈理论和城市布局及空间结构发展的演变理论,研究了城市布局与交通枢纽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反映在地价、土地利用性质、土地使用密度等方面。交通枢纽和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之间互动将极大的支持城市良性发展,这是枢纽布局优化的重要原则和依据。 从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有效整合角度出发,以形成功能明确、分级有序、结构清晰的枢纽系统为目标,研究了枢纽系统的等级、职能和空间结构。枢纽按等级分为市级、组团级、片区级三级,按职能分为集散型枢纽、换乘型枢纽、综合性枢纽、特殊职能枢纽四类。根据交通枢纽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总结出枢纽系统空间结构的三种主要模式,双极核模式、串珠状模式、网络模式及它们的演变过程。 借鉴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空间分布理论,得出交通枢纽最合理的服务区为正六边形的结论。通过比较不同交通方式接驳公交的特点,由于步行驳接方式能使枢纽设施使用效益最大化,因此将其作为交通枢纽的基本服务区,并由以此推导出枢纽的理论密度为1个/平方公里的结论,进而提出应根据土地使用密度和不同公交方式对枢纽布局的影响,对枢纽的理论密度进行合理修正。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光在建筑创作领域倍受关注。一方面是源于城市更新和建筑景观建设的加速推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追求环境品质已成为社会生活和建设事业发展
城市地标空间可以反应一个城市或区域的特色,承载着该地区的特定记忆。可以说,城市地标空间是人们认识城市、记忆城市主要媒介之一。然而我国近代城市建设中却出现了“千城一面
我国的西北地区是一个有待发展的地区,也是一个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地区。环境的瓶颈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进一步的城市开发中,正在变得越来越突出,甚至成为经济落后、社会贫困的
随着全社会历史保护意识的深入,上海市加大了对近代历史建筑的维修力度,修复工程方兴未艾,也从而对修复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就牵涉到近代历史建筑修复技术体系建构
以往城乡分割的政策取向导致了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现在这种不协调和差距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我国实行的统筹发展政策正是为了
高校既有教学楼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一种,建筑能耗具有特殊性:总量大、人均建筑能耗高、季节性、节能潜力大。上述特点都直接说明高校既有教学楼建筑节能改造的必要性。因此,本论
在地区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在行政区划调整和沿江跨江格局形成的前提下,杭州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新区的建设。在休闲城市理念下,本论文对杭州市居住新区
  本课题以实地考察为主,以文献研究为辅,以都市人类学作为理论指导,从“社会——空间”过程的角度认识传统社区的空间形态,从民间信仰和日常生活的角度分析传统居住社区的社会
论文以我国城市住宅获奖方案为切入点,从获奖方案对住宅发展起到引导作用这一视角分析历年我国城市住宅竞赛中的优秀作品,力图探讨今后我国城市住宅的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回
本文对清代惠陵建筑工程进行了研究。惠陵是清穆宗同治的陵寝,作为清代皇家陵寝建筑的典范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施工组织、工程技术等优秀建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