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二三十年代女性小说之比较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100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讨论中韩二、三十年代女性小说的现代性问题。  论文从女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入手,主要从性别角度(Gender Perspective)比较中韩二、三十年代女性小说所体现的现代性问题。在界定女性文学与现代性概念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中韩二十年代女性小说中女性的现代性表述,从而考察中韩不同的社会历史和现代性语境对女性性别主体的作用。其次,深入分析三十年代中韩两国的民族国家话语在女性小说上的呈现以及它与女性主体生存的联系。特别关注历史中的主流话语与女性的边缘位置之间的紧张关系。接着,比较分析了中韩二、三十年代女性小说的主题意识及同一题材小说,从而确认现代女作家的女性性别意识与现实认识之间唱和和对峙的关系。最后,女性小说中的女性语言虽然不完全是女性独有的,但通过考察两国女作家语言的性别特点,它在叙述方式上的现代性,至少反映了女性性别现代经验和生存困境,从中试图达到对中韩二、三十年代女性小说的全面了解。  本论文的主要思路从女性主义文化理论出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发现了人类社会中性别意识形态(Gender Ideology)无所不在的事实。它一直批判社会文化语境中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歧视(Sexism)。女性主义(Feminism)通常被看作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的一种方法论。但作为认识论的女性主义,主要采用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权力理论及萨以德(EdwardSaid)等人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社会、文化、历史中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进行了反思和批判。通过这一过程,揭示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话语将女性驱赶到边缘的权力。除此之外,作为文学理论,女性主义还特别重视作家和作品人物的性别特点。从性别角度研究文本与社会文化的外在性关系。同时也探讨语言与叙述方式等文本的内在性涵义。并它从性别角度重读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史,重新审视传统文学经典中的女性形象。以此关注女性书写和女性语言的实践,重新建立女性文学史传统。  本论文共五章十八节,论文最后还附录了中韩二、三十年代女性小说作品目录及中韩两国女性文学的研究状况简述。除了第一章以外,另外四个部分中,前两章是文学外在性研究,后两章是属于文学本文中心的内在性研究。本论文是如此构成的:  第一章:  主要对中韩二、三十年代女性小说进行概括性考察。阐明构成本论文三个框架的基本定义和对研究范围限定:一、女性文学的界定,二、现代性定义,三、中韩现代女作家的生平与创作特征。还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韩女作家创作与生活的复杂关系。  第二章:  关注中韩二十年代女性小说中女性的现代性表述,以及分析关于现代性与女性的关系。论文着重提出女性虽在中韩两国的现代化历史语境中以现代性为标志“浮出历史地表”,但同时遭遇现代性话语对女性的局限。论文首先对女性性别主体与现代性的两面性关系进行了考察。后面则从一、女性的风格姿态与现代性,二、关于新女性与旧女性的双重话语方式,三、母女世界之分化与纽带,四、爱情体验与现代性的呈现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女性小说中的现代性表述。  第三章:  通过对中韩三十年代女性小说与民族国家话语的分析考察。论文认为,三十年代女性小说中的女性独特的历史体验与叙述是与女性性别主体在历史边缘的位置有关的。在第一节中,考察中韩三十年代民族国家话语语境中的女性的历史体验。主要分析以下两个问题:一、民族国家话语与女性经验的关系;二、深入考察作为女性性别主体,中韩三十年代女作家的创作经验中的历史选择。在这个前提下,第二、三节是一种个案研究。通过比较丁玲与朴花城,萧红与姜敬爱的创作道路和作品,探讨女作家是如何走向主流话语中心的,又如何超越主流话语的呼唤的,从而论证了女性性别主体是历史语境中的边缘者和异化者。  第四章:  考察中韩二、三十年代女性小说的主题意识。这个时期女性小说的主题意识,是在现代女性独特的女性性别意识与对社会的现实认识之间呼应和对峙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它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性别立场,也反映着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关注点。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分析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中国和韩国的女性小说在同一题材,同一主题下如何不同或相同地体现的。通过此过程,可以了解中韩女性小说主题意识之间的异同点,女性作家在面临本国现代性问题时各自的特殊性。  第五章:  从性别角度分析了女性语言如何表现在女性小说的叙述之中,由此看出女性的现代性经验与语言修辞、“现代的”文体意识与生存困境的关系。还可以看出女作家的主体意识在文学作品中的内化。女性语言不完全是女性独有的。而且这不一定是突然显现出来的。但笔者更多着眼于现代女性小说中的女性语言反映女性被压抑和异化的生存状态。进入现代社会,尽管女性获得了话语的权利,但女性的语言和话语方式很难冲出她们的生存牢笼。本文中的“女性语言”不仅成为展开叙述的基本因素,更重要的是在现代女性小说中,它呈现出女性的话语方式与现实之间的两难困境。在这种基本前提之下,本文分五个部分来分析现代女性小说中的女性语言,从而比较中韩女性小说的叙述方式:一、禁闭与躲避的语言;二、日记体小说中挣扎的语言;三、书信体小说中沟通的语言;四、自传体小说的关怀与审视的语言;五、穿行于裂隙之间的讽刺语言。
其他文献
在扬雄的文学思想研究中,复古模拟的特色以及扬雄思想中儒、道思想之间关系问题构成了两个并存且相互关联的分析模式.该文认为,以"模拟"、"复古"抑或"本儒兼道"等分析模式评
1620年,耶稣会士艾儒略开始进入山西传播天主教教义。与此同时,身处内陆的山西文人也开始接触这种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文化。山西文人对天主教这种异质文化所持有的态度可谓是
针对闭挤式精冲的机理和工艺方法,设计制造了闭挤式精冲工艺实验模具,并采用不同厚度和直径的坯料进行实验;分析了闭挤式精冲工艺中外环填充率与剪切面光亮比例的关系以及外
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重大命题,是对新形势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的深刻回答,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根本性问题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
该文以《百喻经》谓语动词为研究对象,并辅以同时期其它语料,来研究中古动词的特点.该文把动词的语法特征和语法意义相结合,将动词分为五类:行为动词、状态动词、趋止动词、
本文认为“现代性”本身是个充满张力与矛盾的悖论式概念。它包含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是“资产阶级的现代性”,以进步,理性等为核心价值;一是作为它的对立面的“审美现代性”
西方的叙事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以来,20年间,国内学者陆续写作、出版了大量导读性、理论建设性和理论探索性的文章。20世纪80年代主要以外国理论资料的翻译为主,90
基于ANSYS/LS-DYNA分析平台构建多道次渐进成形的有限元模型。对圆台件的3道次成形过程进行模拟,从节点运动角度分析下沉现象产生的原因:节点产生径向运动的同时伴随有Z轴负
为研究多道次成形条件下薄壁筒形件滚珠旋压的成形机理,采用实验和有限元法相结合对薄壁筒形件多道次滚珠旋压的应力应变、旋压力和成形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道次下的等
论文对彝族服饰文化体系的建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彝族服饰的总体特征.作为外显的物质文化,对彝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是以物质层面的服饰形貌为起点的.彝族服饰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