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台湾赴美的华人作家是美国华文文学的重要创作群体,他们以其自身的多重迁徙经历(大陆--台湾--美国)为创作背景,创作了一大批极富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在解读美国社会以及建构美国形象方面成就独特。本文选取其中较具代表意义的於梨华、白先勇、聂华苓三位作家作为讨论对象,以三位作家的经典作品为文本,分析他们笔下带有解构性色彩的美国形象。
本文是分三部分来展开论述的,具体而言:
第一部分,笔者着重论述空间建构下的美国形象,通过对三位作家笔下的摩天楼、酒吧、地下室、道路和石头城等空间景观进行分析,指出:作为美国都市典型意象的摩天楼,在物质繁华的背后,显示出人精神的虚无;酒吧这个公共空间,则浓缩着都市的欲望,弥散着死亡的气息;地下室,作为人物活动的私人空间,以对抗的姿态,从边缘揭示出美国都市中的阴暗面;“道路”,凸显的是华人移民在“在道路上”的生存境遇和在美国的无归属感;“石头城”则隐喻着美国是现代的“鬼城”,暗示着美国传统文化和美国精神的衰落,风光不再。于是,他们笔下的美国,褪去了“黄金国”的乌托邦色彩,成了一个虚无、欲望和堕落的都市“荒原”。
在第二部分中,笔者深入到精神维度的层面,探析美国形象的建构。从情感、道德、精神文化等三个维度上来展开具体的论述:在情感上,他们笔下的人物遭遇到了亲情的冷漠、爱情的无望、理想的破灭,情感的寻找最终走向的是失落,美国成了一个“落寞之城”;在道德层面上,通过华人来美国后家庭、婚姻观念的金钱化、物质化,以及性观念的转变,突出美国社会充斥的是一种堕落与腐朽的气息,“堕落之邦”的美国形象便被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在精神文化方面,由“落地生根”而不得的漂泊者形象和在美定居却“在而不属”的无归属感,展现出在美华人精神上“无根”的生存状态,于是,美国成了华人的“‘无根’之国”。基于此,在精神文化层面上使一个个华丽的“美国梦”破碎,美国成为了一个失落的“理想国”。
第三部分,则是从主体文化身份这一角度出发,探寻三位作家笔下的美国形象之所以如此的原因,认为离散造成的身份认同危机,文化边缘人的特殊地位以及牵扯不断的“中国根”是其中的重要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