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黑痣病为土传真菌性病害,在世界各大马铃薯主产区均有发生,目前已成为影响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对采自河北内蒙古两省17县的马铃薯黑痣病菌进行了融合群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测定了病原菌对多种药剂的敏感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自内蒙古和河北两省马铃薯黑痣病病样分离获取190株立枯丝核菌菌株。融合群测定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分属于9类融合群:AG1-IB、AG2-1、AG3、AG4 HG-I、AG4 HG-II、AG4 HG-III、AG-5、AG9和AG A。其中AG3为主要致病群,占总菌株的77.37%;其次是AG2-1和AG4 HG-II,分别占总菌株的7.37%和6.84%。2.通过ITS序列对马铃薯黑痣病不同融合群代表菌株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菌丝融合反应确定了四株分属于不同融合群的标准菌株。四株标准菌株为JGY-17、JWC-11、JWC-13和MYK-18,隶属的融合群为AG2-1、AG4 HG-I、AG4 HG-III和AG A。来自同一融合群内部菌株同来自不同融合群的菌株相比亲缘关系要近,同样,同一融合群内部亚群间的亲缘关系比融合群间要近。因此ITS可以很好的区分不同融合群及其亚群,可用于菌株的融合群的鉴定及亲缘关系的分析。3.通过菌丝融合反应、ITS序列分析结合药剂敏感性测定对马铃薯黑痣病菌AG2-1和AG3两个融合群进行了遗传变异研究。AG3菌株间完全融合,而AG2-1菌株间可发生完全融合反应和不完全融合反应,而据不完全融合反应可将AG2-1划分为两组。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AG3形成单一分支,而AG2-1可明显分为两个分支,且与不完全融合反应划分的两组完全吻合。AG2-1内部分化出两个亚分支长度比AG3融合群还要大,表明AG2-1正在经历着明显的遗传分化。同时甲基硫菌灵和恶霉灵的药剂敏感性测定也表明AG2-1-1和AG2-1-2之间存在显著的毒力差异,因此,不完全融合现象可作为融合群不断分化的参考指标。4.测定了11种药剂对马铃薯黑痣病菌AG2-1和AG3的毒力,筛选出了毒力效果好的5种药剂:咯菌腈、嘧菌酯、噻呋酰胺、甲基立枯磷和异菌脲,平均EC50值分别为0.0079、0.019、0.046、0.11、0.42μg/mL。并且明确了药剂在不同融合群间的毒力差异。5.利用3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选择性扩增引物,对供试的136株马铃薯黑痣病菌进行了SSR扩增,共扩增出21条谱带,多态性谱带为100%。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马铃薯黑痣病群体间遗传多样性较高。UPGMA聚类结果表明,SSR分支与融合群及菌株分离部位有一定相关性,与地理分布相关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