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水平视角下权力对环境风险态度的影响 ——以核能源发展为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问题作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课题,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背景下,都引起了政府和研究学者的足够重视。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环境治理的指导思想和制度建设,对环境风险的管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释水平理论作为一种社会认知理论,从时间、空间、社会和概率四个维度,对诸多社会现象做出了有力的解释,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理论在环境心理学领域的运用。个体的心理表征会受到心理距离的影响,而心理距离的变化则会导致解释水平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个体的态度评价和行为表现,在环境心理学领域则表现为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佘升翔等(2010)发现心理距离可以系统性的影响个体对于环境风险的感知评价。本研究从解释水平的视角出发探讨不同环境治理主体对于环境风险的态度和偏好,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一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探讨在核能源发展的背景下,决策者角色对于被试环境风险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行为意向上,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政府官员”组比“普通市民组”更倾向于支持核能源的发展;而在对核能源发展的态度评价上,两组被试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政府官员”组比“普通市民组”更倾向于持积极态度。研究二运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验证了权力作为心理距离维度,其操作是否有效。将决策者角色进一步提炼为权力这一变量,并尝试将权力这一因素纳入到心理距离理论模型中,需要首先探讨其操作是否有效。研究发现,被试对于相容任务(低权力类标签词和具体类标签词配对、高权力类标签词和抽象类标签词配对)的反应时会显著短于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在操作有效性检验的基础上,研究三进一步探讨了权力对于环境风险态度的影响。借鉴Galinsky等(2003)的权力感启动范式,将权力操作为高权力和低权力两种水平,研究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在环境风险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启动了高权力感的被试比启动了低权力感被试更倾向于支持核能源的发展,对潜在的环境风险持接受的态度。研究四进一步探讨了在权力这一维度上是否存在框架效应。依然以核能源发展的风险作为环境风险背景,采用3X2的混合实验设计,发现在框架属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得框架下,被试更倾向于选择确定性方案;而在失框架下,更倾向于选择冒险性方案。但是在不同权力水平上,发现并不存在差异。综合以上四个研究,可以看出,权力作为环境治理主体之间一个本质的差异,会对环境风险的认知和偏好产生影响。将权力作为一个影响因素纳入到心理距离理论模型中,其操作是有效的,并且对于环境风险态度的影响具有和其他四个维度(时间、空间、社会和概率)相同的路径,从而本研究提出将心理距离模型由原来的四个维度扩展为五个维度。
其他文献
现在,国内的大部分金属露天矿都采用台阶凿岩爆破的方法对矿山进行开采。矿业生产企业对矿体空间分布的圈定,即矿体的圈定,往往依靠地质钻孔数据进行人工推断和线性插值进行,而且在爆破后基本不会对矿体进行二次圈定。爆破是一种短时间内剧烈的能量释放与气体膨胀过程,会对地下矿体的分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该影响往往未被考虑。与此同时,矿山的测量一般依靠着全站仪,RTK等传统测量仪器。因此在矿业生产中常常存在矿体空间
资源型城市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甚至是掠夺性的开发,资源型城市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正逐渐衰弱和消失,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逐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接续产业薄弱、城市发展边缘化加速、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所以,研究如何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解决此问题,地方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承担着提供就业、提升经济活力、促进市场竞争的重任,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治理结构不合理、财务记录低效、抵质押品缺失等顽症,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着融资烦、难、贵的问题。我国长三角地区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在经历了2007年的金融危机和2011年的企业联保互保信贷危机之后,该地区中小企业外部融资难问题尤其突出。信用保证基金得益于产业链金融的结构特点和
创新是新创企业创建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在创新实践中,技术逻辑导向对新创企业创新行为和绩效的影响毋庸置疑。采取技术逻辑导向战略的企业会在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模仿创新或自主研发先进技术,进行新产品或服务的开发,以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新需求,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场地位,甚至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潜力。但是,从实际观察中发现,虽然同样采取技术逻辑导向战略,新创企业也并非都能转为成熟企业。通过理论与实际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问题,连续4年将主题锁定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种业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上游,是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性产业,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自建国以来,我国种业产业化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四自一辅”时期,改革开放后的“四化一供”时期,但这两个阶段并未真正实现种子产业的市场化运营。2000年《种子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种业进入市场化阶段,中国
自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据有关数据显示,2016届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2017届高校毕业生预计会达到795万人,就业环境不容乐观,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大学生毕业难问题引发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有些人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回报率降低,减少对教育的投资,甚至放弃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机会,导致目前的阶层固化问题更加严重。所以,研究当前城乡受高等教育者的就业问题对于
农地规模化经营对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少的现实来说,是当前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中解决农村耕地抛荒,农业从业者减少的重要途径,这也关乎着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升级的重要作用。产业的发展又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有效支持。本文基于对安徽省皖北地区实地调研数据,通过对规模经营的必要性以及规模经营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分析了当前作为外部性资金来源的政府补贴、金融渠道贷款、非正规渠道借款和农
财政政策产出稳定效应一直受到西方各经济学派的广泛关注,属于国内外财政政策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目前,关于财政政策产出稳定效应,国内外研究仍存在争议,而且探究我国财政政策产出稳定效应大小及阶段性变化,可以更准确判断我国财政政策的产出稳定有效性,可以确定随着制度改革和发展阶段变化,我国财政政策的产出稳定效应是否得到了提高,还能对关于财政政策的产出稳定效应的相关理论进行检验。基于此背景,本文考察了我国
河道与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河道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转关系到城市的健康发展。城市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河道的自然形态遭到破坏、水质污染严重、生态平衡被破坏、景观杂乱无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景观基础设施是一个新的拓展领域,它将基础设施与景观巧妙结合起来,试图探索一种新的途径来解决城市基础设施所面临的众多问题。此次设计主要探索河道景观基础设施结合经济、生态、人文等多种效益下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由于忽略了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出现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等草原恶化现象。为了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2002年国务院明确提出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等一系列草原保护政策,同时这些政策的实施对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草原禁牧的背景下,对半农半牧区的辽宁省建平县畜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评析,讨论草原禁牧对辽宁省建平县畜牧业发展的冲击。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