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话题”与前汉士人的“不遇情结”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zx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为前汉屈赋接受史提供一个新的描述角度。即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切入,以相关文学作品为核心材料,看前汉士人在当时的政治气氛、文化风尚中呈现出来的个体生存样态,尤其是士人们的创作透露出来的个体生命的“不遇”体验。前汉士人接受屈原时反映出来的文化心理与其政治境遇的深层关系,以及他们在拟习屈赋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讽谏化文学书写传统,是本文的重点关注所在。陈寅恪以“伪史料里面有真历史”作为对“古史辨”派的反拨,这对我们是一种启示:对前汉士人的这些作品,重要的不是作一个真伪、优劣、是非的判断,而是应透过其人其作来看待他们何以对“屈原话题”津津乐道,其中包含着他们对屈原怎样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怎样影响到他们的文学书写。当我们将这些文学书写勾连起来作历时性和共时性整体考察,又可以窥见处于不同政治境遇中的前汉士人有着怎样的精神嬗变轨迹等等。本文认为:在《诗》都可以成为“谏书”的前汉时代,士人将屈原视为不正自明的、自觉进行讽谏化文学书写的楷模,是件再自然不过的事;而屈赋也在士人们“知人论世”的解读策略中被当作讽谏书写的拟习范本。我们可以看到,“屈原”简直就像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巨大符号,在前汉时代各种以屈赋为书写范型的文本中成为镜像式的存在。本文通过考察贾谊、董仲舒、司马迁、东方朔、王褒等作家的个人遭际与时代环境之关系,透过分析他们的拟屈文本,指出:前汉士人“不遇情结”的精神嬗变遵循这样的轨迹。即:在“不遇”表现的精神广度上,由内敛走向开放;在精神关照的对象上,从个体走向群体;在意志韧性上,从对抗走向顺应并折转成心理的自觉。我们的考察对象截至王褒,一是因为到此一时期,“大一统”专制政体已经完全形成,士人的“不遇情结”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达到顶点,千姿百态的文本为我们提供了把握士人精神动向的丰富资料;二是因为在此一时期,士人以“不遇情结”展开的“屈原话题”中已经包含了后世诸种重要的精神嬗变类型。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教师要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坚定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Primary
戏曲是赵树理文艺实践与审美思维核心,赵树理戏曲切合了现代中国重塑民众革命认同的现代进程,在更高维度上融合传统与现代,体现了乡土中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中的文艺自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向多元化转型的时期,随着台湾后工业社会结构的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都市文明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风靡于世,“都市文学”蓬勃发
吴师道(1283-1344),字正传,婺州兰溪人。至治元年进士,授高邮县丞。再调宁国路录事,迁池州建德县尹。荐为国子助教,寻升博士。以奉议大夫礼部郎中致仕。本年谱搜集吴师道生平
目的:研究匍枝根霉纤维素酶表达相关的调控基因。方法:使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成功构建了匍枝根霉纤维素酶系的表达差异cDNA文库。随机挑选200个阳性克隆子并进行测序,
通过在无规共聚聚丙烯(PP-R)中添加聚二苯氧基磷腈(PDPP),进行熔融共混改性制备PP-R/PDPP复合材料,分析PDPP对PP-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DPP的加入使
元杂剧是中国戏曲史上辉煌的一页,它那丰富多彩的内容、新颖多样的形式都给人以极大的娱乐和教育。元杂剧中的涉梦戏更是独具特色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本文从元代多涉梦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休闲消费观念的逐渐成熟,旅游业近几年来一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本文通过对我国在线旅游行业市场环境分析以及大型在线旅游公司的劣势分析,
传统存货管理模式认为存货成本主要由订货成本、持有成本和缺货成本构成。但是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否定了了传统成本模式,要求企业进行价值分析,对内外部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对
元好问是金元时期的文学巨擘,他的诗、词、文及诗论,都代表了金元文学的最高成就。目前,学术界元好问研究的重点在于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对其古文的研究尚处在拓荒阶段。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