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以来的三十年(1978—2008)是北京人艺在艺术实践、学派建设方面有所传承、有所创造、有所发展的三十年,也是中国话剧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转型最为明显的三十年。本文以这一时期的北京人艺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戏剧符号学的原理和研究方法,分析北京人艺演剧形态的呈现方式和多元化走向,揭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当代价值和独特风格,以此为研究中国当代话剧演剧形态与戏剧观念的演进过程提供某种参照。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从宏观方面出发,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论述:新时期以来北京人艺的发展概况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用戏剧符号学研究北京人艺演剧形态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的思路、创新意义与难点。
第一章“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与戏剧符号学研究范畴的确立”。作为论文的基础部分,将从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创立与戏剧符号学研究方法的形成两个层面展开分析。首先,考察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和戏剧符号学各自的形成过程;其次,尝试对北京人艺演剧学派进行戏剧符号学的阐释;最后,从戏剧时间、舞台空间、身体符号三个维度,分别探究它们在戏剧剧本创作和舞台演出中的作用、功能以及与剧作家、导演、观演之间的关联,进而构建全文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范式。
第二章“时间的隐秘——戏剧时间与北京人艺创作美学追求的关联”,着重关注剧本创作中的时间。通过分析剧作家对戏剧时间符号系统的选择和排列,窥探北京人艺剧本时间结构模式与剧作家审美选择之间的微妙关系。剧本时间叙事方式的变化,带来了新时期北京人艺话剧创作美学追求的变化。高行健是新时期以来北京人艺话剧传统时间模式的破坏者;而多元化时间叙事模式的出现,成为这一时期北京人艺话剧美学追求的主要特色。
第三章“空间的修辞——北京人艺舞台空间的创造与导演观念的嬗变”。舞台空间的构成方式与修辞运用同北京人艺演剧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密切关联。本章立足舞台演出,通过导演对舞台空间的构思和创造,揭示其背后隐含的文化代码和艺术规律。焦菊隐创造的诗意的舞台空间构成了北京人艺舞台空间的美学传统。这种传统在新时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拓展。林兆华、任鸣、李六乙是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三位导演。他们在舞台空间创造上的不同追求,体现出导演观念上的分歧。
第四章“身体的转换——身体符号与新时期以来北京人艺观演交流方式的变化",从《茶馆》中身体符号(身势语)的分析入手,思考身体符号与北京人艺观演交流方式的之间的关系。焦菊隐时代,建立在民族美学原则和审美习惯基础上的身体符号,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表意方式,促成了观演交流之间的顺畅与默契。新时期以来,北京人艺在多方面延续了这种身体符号的表意传统,其中“亮相”和“细节的真实”成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而林兆华对“没有表演的表演”的演剧观念和不同身体符号的尝试则带来了北京人艺观演交流方式的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