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平衡视角下“食物—土地利用—水”的时空变化过程、匹配关系及优化调控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zhen16885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食物的可获得性上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转变为动植物食物并重。粮食安全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食物安全的内涵,逐渐转化为对食物安全的研究。水土资源是制约食物生产的主要资源,水土资源总量短缺及其空间上匹配的不平衡,直接影响着区域农业和食物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食物供需视角出发,基于食物生产、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情况,测算食物生产和食物消费的虚拟水、虚拟土地总量,探讨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及其驱动机制,为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优化调控提出对策。主要结果如下:(1)我国食物生产在时间上呈现增长的趋势,1990-2020年,食物产量由7.01亿吨增长至18.53亿吨,30年间增长了164.17%,年平均增长率为3.29%。粮食主产区、粮食平衡区、粮食主销区食物产量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我国食物生产重心总体上呈“北上西移”的趋势。我国农用地面积在时间上呈现减少的趋势。农用地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耕地、园地。我国水资源变化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上升-下降”两阶段特征,空间上呈现南丰北欠、西多东少的空间特征。(2)2000-2020年,我国食物生产的虚拟水总量以及食物生产的虚拟土地总量均呈现增长的趋势。南方食物生产的虚拟水土资源小于北方。通过分区比较发现,我国食物生产的虚拟水土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粮食主产区>粮食平衡区>粮食主销区。从食物种类上看,各区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生产所含的虚拟水总量、虚拟土地总量的差异逐渐减小。我国各省的食物虚拟水、虚拟土地的流动方向基本一致,主要从粮食主产区向粮食主销区流动。(3)设定动物性食物为主型(情景1)、动植物食物平衡型(情景2)、膳食指南推荐(情景3)的三种食物消费情景,发现三种情景下的相同之处:在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两种人口口径下测算的虚拟水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人口流动导致粮食主产区、平衡区的虚拟水、虚拟土地的消费减少,粮食主销区虚拟水、虚拟土地的消费量增加;导致南方虚拟水、虚拟土地的消费减少,北方虚拟水、虚拟土地的消费量增加;两种口径下南方虚拟水、虚拟土地的消费量均多于北方。不同之处:三种情景的虚拟水、虚拟土地消费差异较大,其中情景1中动物性食物消费量过高,导致其消费的虚拟水、虚拟土地相对较多。(4)通过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均可看出,我国各省的农业水土资源呈现出显著的不均衡性,但整体呈现出小幅度波动下降的向好趋势。通过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系数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农业水土匹配程度表现东南部优于西北部、粮食主销区优于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平衡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时间上呈现剧烈的波动变化。(5)分析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的驱动机制。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降水和温度对水土匹配空间分异的贡献最大,处于主导优势地位,而农业社会经济因素贡献大于非农业会经济因子的贡献,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等农业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逐渐凸显,是产生我国水土匹配空间分异的次要影响因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与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呈现正相关关系,农作物播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与我国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呈现负相关关系。基于驱动机制的研究结果,为水土资源优化调控提出建议。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保持耕地生产力的稳定,建立耕地质量保护机制,减少化肥农药的危害;考虑非农经济要素的影响: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绿色生态发展。
其他文献
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优质水资源极其匮乏,严重阻滞了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了解土壤水分入渗规律及机制,对合理利用和调节土壤水库功能,增强土壤水分保蓄能力等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多年来,研究者们从宏观角度出发,提出了大量的土壤水分入渗和溶质运移模型,研究了土壤水分入渗和溶质运移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但这些研究大多忽视了矿物颗粒与溶液的相互作用、氢键网络和离子的吸附交换等界面作用及其过程。因此,
学位
苹果是黄土高原的主导经济产业,苹果产业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富民产业。果园覆盖尤其果园生草覆盖是近些年来黄土高原苹果产区着力推广的果园土壤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开展不同覆盖模式对果园土壤无机碳影响的研究对进一步揭示覆盖模式下果园土壤质量提升机制,优化果园覆盖技术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立足于黄土高原苹果园覆盖定位试验,以传统的果园土壤清耕为对照,分析了不同覆盖措施、不同生草草种及不同生草
学位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极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生产供给量占全国的1/3,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受长期过度开垦、不合理耕作以及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东北黑土区土壤肥力退化严重,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作为影响坡耕地土壤侵蚀的两个重要因子,耕作方式和坡度直接或间接改变着坡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在耕作方式和坡度的共同影响下,土壤肥力的下降主要是由土壤结构破坏、土壤养分流
学位
由于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增加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善密切相关,退耕地土壤有机碳固存成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迫切需要认识的科学问题。土壤团聚体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十分敏感,土壤团聚体分布变化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土壤微生物残体碳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微生物残体数量和组成比例的变化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密切相关。然而土壤和团聚体微生物残体碳对农地退耕的响应还不清楚,这阻碍了我们认识微生物在退耕地土壤
学位
本文分析了粮食加工厂产生粉尘爆炸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从建筑设计、设备布局方面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期刊
磷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三大矿质营养元素之一,参与生命基本活动的全部过程,也是维持现代农业生产和发展所需肥料的主要成分之一。尽管人们向土壤中施用了大量磷肥,但是大部分磷肥在进入土壤后极易被固定,转化为不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形式,导致磷肥的投入收益较低,造成磷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作为连接植物地上和地下过程的“桥梁和纽带”,植物根系的“源-汇”关系调节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先借助半水培
学位
玉米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干旱地区水分和养分是限制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覆膜和施氮作为当前旱作区最有效的增产措施,也存在其不可忽视的缺点。长期使用普通塑料地膜会导致耕地土壤质量下降,地膜残留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不合理的氮肥施用也会产生一系列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氮肥运筹及农艺措施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对于籽粒品质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其对施氮量的响应,忽视了其他农艺措施对
学位
微塑料(MPs)是广泛存在于天然水体中的一类污染物,其环境行为和生态风险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MPs在太阳光照射下会发生老化,尤其是漂浮和悬浮在水体之中的MPs,其理化性质会发生显著改变进而影响其环境行为和风险。水体中存在的多种成分(如无机离子和有机质)可能会与MPs在光老化过程中发生相互作用,影响MPs的老化过程,目前对这些过程和机制尚不清楚。基于此,本论文将重点研究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无机离子
学位
抗生素耐药性已被认为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抗生素抗性细菌(Antibiotic resistant bacteria,ARB)的灭活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去除对于抑制抗生素耐药性在环境中的传播至关重要。传统的水处理技术,如氯消毒、紫外消毒、芬顿氧化等虽然可以实现部分ARB及ARGs的去除,但化学试剂的大量使用会给环境带来潜在的二次
学位
我国资本市场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审计作为企业信息的鉴证者,其审计质量的保障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器。根据我国审计准则要求,为了能够对审计人员的行为及意识进行有效规范,提高审计效率并强化审计质量,以尽量避免审计失败现象的发生,审计人员必须一贯保持职业谨慎。然而,尽管审计准则针对职业谨慎内容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但目前审计人员对审计职业谨慎的认识还普遍不够深刻。因此,在资本市场审计实践当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