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炎性相关评分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一项前瞻性观察研究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p3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一个以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为基础的炎性相关评分,并与C-反应蛋白比较,评估其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早期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方法:前瞻性观察2018年10月到2019年12月于我院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监测患者术前1周任意1天及术后第1、3、5天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白蛋白(Albumin,ALB),其中血常规用于计算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MLR)。此实验按照改良Clavien-Dindo手术并发症分级标准将发生I级以上并发症患者定义为并发症组,否则为无并发症组,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及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主要观察结局指标为术后30天内的并发症情况,次要结局指标为住院时间,术后1、3、5天15项恢复质量(15-item quality of recovery,QoR-15)评分,胃肠道恢复时间,再入院和再手术情况。单因素分析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并根据回归系数构建评分表,进行危险分层,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反映预测价值。
  结果:共纳入200名结直肠癌患者,并发症组共纳入78人,无并发症组122人,并发症发生率39%,其中感染性并发症54人,发生率为27%。并发症组4人再手术,10人再入院治疗,平均住院时间20.28天,平均胃肠道恢复时间3.31天,均长于无并发症组,术后1、3、5天的QoR-15评分均低于无并发症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后发现ASA分级,术后第3天CRP,术后第5天MLR和ALB是CRC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联合预测逻辑回归方程,模型灵敏度为0.821(95%CI:0.714-0.895),特异度为0.746(95%CI:0.658-0.818),阳性预测率(Positive prediction rate,PPV)0.674(95%CI:0.569-0.764 ),阴性预测率(Negative predictive rate,NPV)为0.867(95%CI:0.783-0.923),ROC曲线下该联合预测模型的AUC=0.873(95%CI:0.826-0.921),显著高于术后第3天CRP的AUC=0.797(95%CI:0.734-0.850),p=0.002,亚组分析了对感染性并发症的预测,ROC分析显示AUC=0.888(95%CI:0.837-938)高于单独CRP的AUC=0.807(95%CI:0.746-0.869);以回归系数为评分依据,模型中各指标平均值为截点,建立炎性相关评分,该评分为所有指标的评分和,其对整体并发症预测能力ROC曲线分析AUC=0.883(95%CI:0.838-0.929),明显优于单独术后第3天CRP(p=0.008),灵敏为0.923(95%CI:0.834-0.968),特异度为0.680(95%CI:0.589-0.760),PPV为0.649(95%CI:0.551-0.735),NPV为0.932(95%CI:0.853-0.972),该评分对感染性并发症预测价值显示AUC=0.911(95%CI:0.871-0.952)。将炎性相关评分进行危险分层,4-5分,并发症发生率95%,为高危;2-3分,并发症发生率47.89%,可能会有并发症的发生,为中危;0-1分,并发症发生率6.74%,很少有并发症的发生,为低危。此外,相关性分析发现炎性相关评分分别与并发症分级显著正相关(p<0.001),即炎性相关评分越高,患者并发症越严重。
  结论:患者ASA分级,术后第3天CRP,术后第5天ALB和MLR联合预测结直肠癌患者并发症,特别是感染性并发症,其预测能力明显优于单独的C-反应蛋白;根据四者建立的炎性相关评分,可筛选出低中高风险患者;炎性相关评分越高,并发症越严重。
其他文献
学位
背景: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嗜肝DNA病毒科家族中的一员。HBV感染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据统计,全球约有2.57亿慢性乙肝感染患者,约有25%的慢性乙肝携带者最终发展成肝硬化、肝癌等严重肝病,每年约有超过68万人死于HBV感染相关的各种终末期肝病。临床数据表明,相较于HBsAg滴度低的患者,HBsAg滴度高的患者患肝细胞肝癌(HC
背景: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导致急性或慢性肝炎的关键因素,并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尽管疫苗已经广泛使用,但全世界仍估计有2.57亿人受到感染。目前治疗HBV感染的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IFN)和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s,NAs)两类。IFN-α及其聚乙二醇形式(Peg-IF
目的: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肝癌是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第四,死亡率排名第二的疾病,而肝癌转移正是引起肝癌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多种证据表明,肿瘤相关基因的剪接失调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关于肝癌转移相关的可变剪接事件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课题主要聚焦在肝癌中与转移相关的可变剪接事件及其调控机制,力图为找到治疗肝癌转移新的分子靶标提供原创性的理论依据。  内容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目的:  1.明确NQO1抑制剂DIC对HBV转录复制的调控作用。  2.解析NQO1调控HBx蛋白稳定性的分子机制。  3.阐明NQO1稳定HBx蛋白对cccDNA转录和HBV复制过程的重要作用。  4.探究NQO1/HBx调控cccDNA转录的分子机制。  5.体内实验充分评估NQO1抑制剂DIC的抗HBV效能。  方法:  1.利用Nano-Glo?HiBiTLyticDetectionSy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