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政策和气候变化下东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演变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f00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渔业政策和气候变化是影响近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生态系统在二者作用下的演变,能为近海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种群资源的恢复提供理论支持。东海是中国重要的近海捕捞场所,承担了近40%的捕捞份额。东海水深较浅,又受到台湾暖流和长江冲淡水等水系的影响,初级生产力高,生物资源丰富,拥有许多的优质渔场,如舟山渔场,闽东渔场等,是众多渔业资源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然而在捕捞及环境变化等多因素的影响下,传统优质渔业资源开始衰退,生物群落组成与结构发生变化,朝小型化,低龄化,低营养级化方向发展。本研究以东海为研究区域,基于1997-2000年的海洋生物资源补充调查和资源评价及2018-2019年在东海展开的联合调查的数据,构建了两个不同时期的东海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1997-2000年Ecopath模型(下称M1997)和2018-2019年Ecopath模型(下称M2018)——去描述东海生态系统食物网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等系列生态系统特征参数的年际变化,同时利用Ecosim模型评估了20多年来(1997-2019)伏季休渔政策对东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究了不同捕捞压力下东海主要资源种群的变动情况,以及气候变化和渔业捕捞对东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M1997和M2018中24个功能群的营养级范围分别为1.00-4.05和1.00-4.24,两个时期营养级最高的功能群均为鲨鳐类。M2018中,除了第III营养级到第IV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略高于M1997以外,其它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均低于M1997。整体而言,M2018游泳动物的平均营养级比M1997年有所上升(从3.11提升至3.33),但生态系统的平均传递效率(MTE)略有下降,从M1997的12.01%下降至M2018的11.52%,但接近于10%的理论值,与临近系统如西南黄海,渤海等接近,但低于南海北部。不同系统之间MTE的差异可能与低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同有关,低级营养级间能量利用率越高,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越高。2)生态因子显示,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东海生态系统无论是成熟度,复杂性还是稳定性均有所上升,具体表现在系统总流量规模进一步扩大,用于生长,呼吸等方面的能量收支增多,流入碎屑比例降低,物质循环比例上升,生物杂食系数增加。不过,东海生态系统尽管成熟度提升,但仍处于不成熟和不稳定阶段,仍有大量的能量流入碎屑未被直接利用。3)混合营养效应显示20年以来渔业对各功能群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东海生态系统资源群落结构朝小型化,低营养级化方向发展,这与其他海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此外,近20年来,东海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已由大中型的浮游/游泳动物食性鱼类转变为小型的浮游动物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在鱼类生物量的占比由M1997的11.06%增长至M2018的34.50%。其原因可能与最小网目政策有关。从2004年开始,我国禁止使用网目尺寸为≤5.0cm的渔网,而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中优势种—七星底灯鱼的最大尺寸只有3.5cm,它们能在这个网目政策中获益。此外,在捕捞压力的选择和短暂休渔制度的保护下,小型、低营养级的鱼类生长具有周期短和繁殖能力强特征,它们更容易适应环境,群体容易得到迅速补充。4)利用Ecosim模型模拟实际捕捞压力下伏季休渔政策对东海生态系统的影响,构建了两个模型,分别为不实施伏季休渔模型(M2018no-SFM)和实施伏季休渔模型(M2018SFM)。结果表明,发现伏季休渔政策可促进了东海生态系统渔业资源的恢复。它不仅有利于东海生态系统短期渔业资源的恢复,也有利于资源种群长期生物量的积累。不过,休渔期结束后报复性的高强度捕捞导致低的长期生物量积累。同时,受制于捕捞压力和不同资源种群之间的营养关系,伏季休渔政策对主要资源种群的恢复效果不同,对遭受捕捞压力大的鱼类的资源促进作用更为明显。5)利用Ecosim模型模拟了未来30年9种不同渔业捕捞策略对主要渔业资源种群恢复的影响。控制捕捞总量,增加饵料丰度和长期禁渔均有利于生态系结构和功能的恢复。其中,控制捕捞总量影响最大,增幅约在10%-300%之间;虾类丰度对大黄鱼和小黄鱼资源的恢复明显,表明可能饵料生物的丰度是大、小黄鱼种群恢复的关键因素之一。6)利用Ecosim模拟了不同排放情景下气候变化对东海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究了气候变化与渔业活动的互作关系。结果显示,SST和NPP对资源量和影响最大,且气候因子间存在协同作用,即综合气候影响大于气候单因子的累加效应。不同功能群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不同。其中,捕捞压力大的群体对气候变化更敏感,如游泳动物食性鱼类和大黄鱼等,渔业活动与气候变化的互作关系受到营养关系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作用机制;减少捕捞活动可以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对遭受捕捞压力大的物种的消极影响。
其他文献
<正>别名:小猫熊、九节狼、金狗分布:陕西、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西藏部分地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体型肥圆、似猫非猫,体重5千克左右,体长40~65厘米。体背毛红棕色,眼眶和两颊有白斑,连嘴周围及胡须也是白色。蓬松而长
期刊
北京植物园展览温室自1999年以来引种热带亚热带藤本植物36科58属102种(品种),经多年观察,对10种生长势强、观赏效果佳的藤本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总结,为今后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此外,对藤本植物在温室内的应用形式进行了总结,为如何更好地展示热带藤本植物提出了建议。
随着人们对公园等公共产品的内涵要求逐渐提升,科普教育已成为公园特别是主题性公园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主题性公园科普教育普遍存在着景观与内容紧密度不够,导致科普教育功能发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探讨科普教育功能与科普教育景观间的相关关系,本文选取湖南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公园、上海辰山植物园、香港湿地公园等4个主题性公园自然科普教育案例,通过科普形式与内容、科普景观营造、科普活动举办等方
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1.0%,1.5%,2.0%)栀子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殖激素以及肝脏和卵巢中卵黄沉积与卵泡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144只360日龄健康状态良好的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空白组饲喂基础日粮,各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相应质量分数的栀子粉,预饲期2周,试验期8周。试验期间以重复为单位,每天记录产蛋数和蛋质量,每2周
天然抗氧化剂是指从天然产物中提取的具有抗氧化能力的活性物质,因其具有清除或抑制氧自由基的生物学特性,故常常被用作食品添加剂。近年研究发现,天然抗氧化物有缓解机体氧化损伤和保护内脏器官的功效,对老化蛋禽卵巢中卵泡发育和肝脏产生的卵黄前体物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本文围绕蛋鸡“肝脏-血液-卵巢信号轴”的产蛋机制,综述了各类天然抗氧化剂通过调节衰老蛋鸡抗氧化水平,进而对卵黄前体物合成能力产生影响,以期为维持
本文利用Sc元素部分取代Sr2Fe1.5Mo0.5O6-δ(SFM)中的Mo,成功制备了具有高质子扩散速率的新型Sc掺杂SFM (SFMSc)材料.理论计算表明,将Sc掺杂到SFM中可以降低材料的氧空位形成能,降低氧化物中质子迁移的能垒,并提高材料氧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使用单相SFMSc阴极的质子导体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H-SOFC)比使用不含Sc的SFM单相阴极电池具有更高的电池性能,其在700
期刊
以大孤山露天铁矿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从速度、加速度和位移3个方面进行了爆破作用下边坡动力响应的数值模拟,并对多次爆破作用下的边坡塑性区、位移和安全系数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坡面监测点振速出现了高程放大效应,而加速度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高程放大效应,但也出现了加速度衰减变缓的现象;无论是坡面还是坡内,监测点的峰值位移随爆距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但坡面监测点峰值位移存在局部放
高校药用植物园是医药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及科研基地。以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药用植物园为例,讨论健康景观设计理念应用于高校药用植物专类园的可能性,在归纳健康高校景观营造途径的基础上,分析建设开发现状和人群需求,提炼出适用于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的健康药用植物园设计方案,并提出草药种植结合园艺疗法,创造多元空间功能,合理搭配养生芳香植物的健康高校药用植物园设计策略。
<正>通过在自然中捡拾自然物、玩转自然物、认识自然物、分享感悟等一系列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行为,引导和培养孩子理解并尊重自然,进而热爱和保护自然。植物园在人类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开展科学研究、造就优美环境、进行科学普及三个方面。植物园是一个包含着成千上万个物种的植物世界,当大量植物集中在一处,又得到科学管理的情况下,自然形成了一个可供人们体验、学习自然的最佳场所[1]。南京中山植物园是我国第
期刊
荫生植物园是一类展示荫生植物生境及景观的植物专类园,承担着保护植物多样性与科普展示的重要功能。为加深对南宁市人民公园荫生植物园内植物资源及其景观现状的了解,在前人调查的基础上,对南宁市人民公园荫生植物园内的植物种类进行深入调查,并对其植物景观营建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宁市人民公园荫生植物园内共有维管植物70科152属212种;其中,荫性植物及乡土植物分别占植物总种数的15.57%和36.79%